新闻通知
首页 > 新闻通知 > 讲座信息
讲座·预告丨倪梁康:何谓感觉?——胡塞尔的纯粹现象学与哈耶克的理论心理学
日期:2024-10-17

中国人民大学“求是”现象学论坛


第一季 第一讲


论坛设立宗旨

现象学是二十世纪以来最重要的哲学运动和哲学流派之一,是当今国内哲学研究的显学,也是本硕博学生培养中的核心课程和主要研究方向。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是国内哲学教学与研究的重镇,有良好的现象学研究传统和强大的研究团队。“求是”取“实事求是”之意,既与中国人民大学的校训“实事求是”一致,又符合现象学“回到实事本身”的原则,可谓一语双关,同声相应。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设立“求是”现象学论坛,既有助于延续外国哲学学科的学术传统,凝聚校内研究力量,培养现象学人才,又有助于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促进学术共同体的发展。

本论坛将不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开展学术讲座,也会围绕某一专题进行学术研讨。今后将陆续推出“分析的现象学”“自然化的现象学”“现象学语境中的规范性问题”等系列讲座和学术会议。敬请期待!


讲座信息

主题

何谓感觉?——胡塞尔的纯粹现象学与哈耶克的理论心理学

时间

2024年10月24日(周四)

14:00 - 17:00

地点

中国人民大学教学1号楼1505教室


内容提要

三位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马赫、胡塞尔与哈耶克各自先后所做的感觉分析,完成了对感觉概念的四次扩展,即从最基本的非意向的感觉材料开始,首先扩展为心理方面的:一、非意向的感知;二、非意向的感受;三、非意向的感质(感觉特质),它意味着意识的自身意识,即所有意识行为和意识状态都是被意识到的,亦即被内部感觉到的;而后再扩展为生理方面的:四、神经元素。这个最后的扩展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个意义上的感觉特质,已经与神经元素处在一体两面的关系中,它们各自以主观体验的方式或客观映射的方式展示出来。与此相应,现象学与神经学以直接的方式联结在一起。胡塞尔讨论的意识结构实际上就是各个感质之间的本质联系,而哈耶克关注的感觉秩序则是神经元素之间的联结方式,它们各自代表了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建基于感觉(感觉特质)之上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


主讲人

1.jpg

浙江大学哲学学院 倪梁康教授

倪梁康,江苏南京人,德国弗赖堡大学哲学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浙江大学现象学与心性思想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际舍勒学术咨议委员会委员,《胡塞尔研究》(Husserl Studies)、《欧陆哲学评论》(Continental Philosophy Review)、《现象学世界》(Orbis Phaenomenologicus)、《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西学东渐研究》等学刊和丛书的编委。

倪梁康教授迄今为止的学术研究主要偏重于西方哲学,尤其是近现代哲学以及其中的意识现象学传统。近年来,他扩大了研究和关注的学术领域,研究对象涉及中西方思想史上各个最主要的意识哲学(包括心智哲学、儒家心学、佛教唯识学、心理学等)研究传统和研究领域。著有《反思的使命》《心性现象学》《自识与反思:近现代西方哲学的基本问题》《现象学及其效应:胡塞尔与当代德国哲学》《意识现象学教程》《缘起与实相:唯识现象学十二讲》等,译有《逻辑研究》《现象学的观念》《内时间意识现象学》等,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胡塞尔文集》中译”,在《胡塞尔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中外文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

主持人

2.jpg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张浩军教授

张浩军,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青年学者,兼任中国现象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东亚哲学杂志》(East As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主编(之一)。主要研究领域为德国哲学、现象学。

与谈人

3.jpg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张志伟教授

张志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兼任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长,中国现象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哲学史、形而上学、德国哲学、现象学。

与谈人

4.jpg

北京大学哲学系 吴增定教授

吴增定,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十佳教师”,兼任中国现象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现代德国哲学(包括尼采哲学、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等)、西方早期现代哲学和政治哲学。


主办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当代中国哲学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外国哲学研究所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家》编辑部

报名方式

欢迎有意参与的在京师生朋友扫描二维码报名。

5.jpg

转载:人大德国哲学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