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 第一届“人大马哲论坛·青年论坛”| 找回民族:马哲史研究的关键问题
日期:2025-05-012025年4月24日上午,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一届“人大马哲论坛·青年论坛”在公教二2411举行。本次论坛由北京大学哲学系长聘副教授张梧主讲,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陈广思主持,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莅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讲师魏博对谈。
论坛伊始,张梧老师对本次讲座的主题进行了解释和说明。他认为,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马克思主义仿佛并不重视民族主义,而是强调阶级高于民族。张梧老师以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状况:其一是政治理论家汤姆·奈仁(Tom Nairn)在《现代的雅努斯》一文中提出的民族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历史失败”。在奈仁看来,1914年欧战爆发时,欧洲工人阶级并未掀起跨国革命,反而纷纷为本国而战,这一历史现实反映了马克思阶级叙事的“历史性失败”。其二是欧内斯特·盖尔纳(Ernest Gellner)在《国家与民族主义》中讽刺马克思主义者将民族主义视为“历史的错误投递”。在盖尔纳看来,民族主义作为现代意识形态的强大生命力,其动员力远非“虚假意识”所能概括。张梧老师指出,从以上两位学者的理论可以看出,国际上的学者普遍认为社会主义在意识形态上的影响力远不如民族主义,而如何客观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与民族的关系问题,是马哲史研究的关键问题,也是本次讲座与大家探讨的关键问题。
张梧老师的讲座主要分为马克思的“三国志”;从欧洲协调到帝国争霸;革命逻辑的东方反转三个核心部分。
首先,张梧老师指出,区域类型学方法是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确实运用到的方法,故而也应作为马哲史研究的关键方法之一。英国、法国、德国三个不同的区域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的现代化路径:英国是经济革命的典型,法国是政治革命的典型,而德国则是哲学革命的典型。三个国家并非处于同一发展阶段,而是存在“发展时差”,因而同一个概念在“三国”会呈现出不同的表达。比如黑格尔所讲的“主观性自由”,其在英国表现为物质利益,在法国表现为平等权利,在德国则表现为自我意识。而马克思对英、法、德三国模式的理解与分析贯穿了整个马克思思想。接着,张梧老师又将马克思的“三国志”分为德法关系、英德关系、英法关系三个部分:
一是德法关系。张梧老师认为,在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中,德法关系构成了核心线索。马克思最初深受法国共和主义影响,站在法国的立场上批判德意志的封建专制,随后转向法国共产主义,最终形成自己的革命理论。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期,马克思主张以人民民主取代德意志的君主专制,其思想接近激进民主主义。在这一阶段,马克思认为政治改革能够解决德国的问题,尚未触及阶级矛盾。而到了《论犹太人问题》,马克思深入到德国现实,通过对市民社会和“物质利益”的研究,发现政治解放无法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必须通过社会革命实现“人的解放”,此时马克思的思想更加倾向于共产主义。在《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提出用“高卢雄鸡”即法国革命精神唤醒德国,并引入无产阶级概念,标志其思想向共产主义过渡。
二是英德关系。张梧老师认为,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中,对英德关系的考察标志着马克思从哲学思辨转向对市民社会和政治经济学的实证研究,而这一转变的核心在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与市民社会成为批判德国观念哲学与政治落后的参照系,并最终推动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当时的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和政治改革,市民社会成熟,而德国仍停留在“哲学的同时代”,未经历工业化和民主化,仅通过黑格尔哲学“用脑袋窥探现代门槛”。马克思不满黑格尔将英国市民社会的矛盾误判为“需强化国家干预”,结果在德国沦为专制辩护。通过对英国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马克思认识到物质生产才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恩格斯沿着“另一条道路”得到与马克思相同的结论,他通过在曼彻斯特的考察,发现“物质利益具有世界历史意义”,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变革远超政治革命的局限。张梧老师认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系统整合了英、法、德三国的思想资源,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问题是他对英国的反思,而通过对私有财产的扬弃进入真正的共产主义社会则是他对法国思想的吸收,这一过程的实现则要依靠现实的革命实践,而不是依靠哲学的抽象思辨,这是他对德国哲学的批判。《神圣家族》表面批判的是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实质是以英国工业革命为标准,揭示德国观念启蒙的局限性。到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马克思发现不仅是黑格尔,包括费尔巴哈及施蒂纳在内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家,因为不懂真正的社会关系是实践关系,其哲学与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市民社会是具有同质性的,是原子化个体之间构成的普遍需要体系,而德国的“地域性”哲学无法理解真实的阶级对抗。因此,马克思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运动模型的勾勒,并非是为了阐明一个抽象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而是对英国崛起内在机制的总结。
三是英法关系。张梧老师认为,在马克思的理论发展中,英法关系呈现出一种深刻的矛盾:英国成熟的资本主义与法国激进的阶级斗争分别代表了现代社会的两种路径,而马克思的思考正是在两者的对比与互动中展开。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批判蒲鲁东的“小生产社会主义”,认为其落后于英国的机器大工业趋势。而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以英国为标杆,预言工业化将席卷欧洲,使各国工人沦为无产者,从而为国际联合创造条件。但是现实却是,英国虽然通过圈地运动、机器大工业和全球市场扩张,完成了彻底的资本主义转型,形成了成熟的无产阶级,其资本主义矛盾最深,工人革命却没有如预想般开展,反观法国的革命则进行的轰轰烈烈。马克思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及《法兰西内战》中深入研究了法国革命,发现法国的激烈斗争恰恰源于其落后的经济。不彻底的工业化导致阶级力量分散,阶级矛盾以政治形式爆发,而非英国式的系统性危机。当欧洲革命陷入低潮,马克思通过《资本论》写作,意在揭示资本主义内在矛盾,证明资本主义社会将由于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而必然走向崩溃的结局,而非单纯依赖工人运动。
其次,张梧老师认为,马克思的理论视野经历了从“三国”转向至全球体系的拓展过程。具体而言,马克思早期主要以英、法、德三国为分析框架,后期的理论视角转向“中心-边缘”的帝国主义矛盾。19世纪70年代,以重工业为核心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逻辑,重工业作为资金密集型产业,其“投入大、周期长、回报慢”的特性使其依赖高度组织化原则,而非轻工业所依赖的市场化原则。这一方面促使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融合,形成垄断资本主义,另一方面催生了现代信用体系,使金融资本与工人阶层深度绑定。通过股份制与分红,工人通过非劳动性收入从“绝对贫困”转向“相对贫困”。同时,社会保障与政治权利的提高缓和了阶级矛盾,使工人阶级与国家利益深度绑定。然而,为维持重工业再生产,资本主义必需解决生产过剩问题,国内矛盾的外部转移使帝国主义的产生成为必然。晚年的马克思已然意识到以上问题,他始终在寻找欧洲革命以外的撬动欧洲革命的杠杆。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中,马克思强调以殖民地革命动摇核心国家的金融体系根基,以达成对帝国主义体系的冲击。在1869-1870年间,马克思在致恩格斯书信中系统修正其“中心辐射边缘的革命模式”,认为爱尔兰独立将成为英国革命的杠杆。
再次,张梧老师认为,列宁在马哲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其解答了马克思的晚年困惑,即欧洲革命不再可能的问题。列宁完成了帝国主义时代的革命范式转换,他在《帝国主义论》中提出“两个部分”理论,即作为压迫民族的帝国主义国家和作为被压迫民族的殖民地半殖民地。这一理论创新突破了《共产党宣言》中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二元框架,用帝国主义和被压迫民族之间的民族斗争,替代了发达国家内部的阶级斗争。列宁创造性提出不再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率先爆发革命,而是边缘的落后国家率先爆发革命。“无产阶级斗争要取得民族的形式”在列宁这里决定性的出场,其奠定了民族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地位。
最后,张梧老师指出,只有将马哲史研究置于更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更丰富的理论维度中,才能真正把握其精髓。具体而言:一是必须突破当前碎片化的研究现状,重建马哲史完整的理论谱系。当前马哲史研究存在严重的“缩水”现象,这要求我们在重视文本研究的同时,又不能使完整思想史退化为割裂的文本研究。二是引入民族维度这一关键视角,把民族志因素重新带回马哲史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打破抽象化的哲学演绎,展现马克思主义应对具体历史情境的实践智慧。三是要重视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经典作家的发展贡献,构建从19世纪到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整体演进史,最终形成兼具历史厚度、理论深度和现实温度的“大马克思主义”研究格局。
在本次论坛的与谈环节中,王莅老师和魏博老师对张梧老师在讲座中呈现的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马哲史研究范式给予高度评价。王莅老师表示,张梧老师的研究突破了一般研究中就民族谈民族的局限,将民族问题置于英、法、德三国互动的欧洲大格局中进行考察,避免简单套用国家理论的处理方式既保持了概念的准确性,又为与列宁民族理论的对接预留了空间,建立了一个具有普遍解释力的分析框架,这对于我们理解其他地区的民族问题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魏博老师表示,张梧老师重建从马克思到列宁的完整思想谱系,恢复历史语境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脉络的研究方法为当下马哲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系。马克思的革命理论经历了显著的发展演变,从其早期秉持“同时胜利论”的革命构想,追求建立“自由人联合体”的理想社会形态,到晚年将研究视野从西欧扩展到东方社会,革命策略从理想化转向更加现实的考量,再到列宁在帝国主义时代对马克思主义做出的创造性发展。在方法论层面,这彰显了历史具体性研究的重要性,在现实层面,在当前国际格局深刻调整的背景下,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的关系,理解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创新,具有特殊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随后,张梧老师与王莅、魏博老师就具体问题进行了研讨。
历时两个小时的论坛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文:张铜,图:徐逸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