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 2022年度“哲学的殿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名家讲座系列”第十讲顺利举行
日期:2022-12-162022年12月2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网合办的2022年度“哲学的殿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名家讲座系列”第十讲如期举行。本次讲座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尚新建教授主讲,主题为“谈‘自然主义谬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聂敏里教授主持。
讲座开始前,聂敏里首先介绍了主讲人尚新建的学术研究及其成果。尚新建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曾任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西方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尤其侧重西方早期近代哲学、20世纪以来的分析哲学、美国古典实用主义等方向,近期多关注元哲学领域的一些问题。尚新建的主要研究性著作有:《美国世俗化的宗教与威廉·詹姆斯的彻底经验主义》和《重新发现直觉主义:伯格森哲学新探》。此外,他与多位学者合著完成了西方哲学家传记丛书《世界十大思想家》,其中的《笛卡尔传》是他负责撰写。
讲座中,尚新建首先说明讲座内容将围绕对“善”的分析和Is-Ought(“是与应当”)问题而展开,主要内容包括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引言,尚新建介绍了自己进入到关于“自然主义谬误”研究的背景。谈到国内道德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尚新建认为我们目前开出的诸多药方实际上都偏离了现代道德哲学的基本要求,即忽略了“权利优先原则”。罗尔斯在《道德哲学史讲义》中区分了古今道德差别,由此关注到伦理学中的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涉及到伦理学的两个基本范畴:“善”(good)与“正当性”(rightness)。通过引用西季威克和拉默尔(C. Larmore)的文本,尚新建认为西季威克关注到了对伦理学性质的理解具有两种不同的方式,即要么正当性概念是基本的,要么善的概念是基本的。因此,在西季威克看来,伦理价值的命令概念使正当性优先于善;反之,吸引力概念使善优先于正当性,二者体现古今道德哲学之差别。第二个问题涉及“善的同质性”和“善的异质性”的问题。尚新建指出传统道德哲学先于道德法则来界定“善”所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主张一种善的同质概念,即没有区分道德善与非道德善;但是康德认为善是异质的,道德善不同于自然善,而将善理解为同质的这种方式则会掩盖义务和自由。最后,尚新建表示,自己之所以要谈论摩尔的“自然主义谬误”,是因为他看到了出于对现代道德哲学的关注,摩尔提供了一种关于“善”的新的研究方式和分析方式,我们可以从中了解现代哲学是如何来探讨“善”的,并能够借以反观思考“善”与正当性的关系问题。
第二部分是关于摩尔对“善”的分析,继而进入到对“什么是自然主义谬误”的讨论。在摩尔看来,伦理学的研究主题是善,因此伦理学要回答的是传统伦理学中的一个问题(What ought we to do?)。但是,这个较为模糊的问题又可以分解为三个不同问题,摩尔认为只有其中的最后一个问题(How is “good” to be defined?)才是所有伦理学最基本的问题:即,探讨善本身是什么,探求善的定义。关于上述问题,摩尔提出一个重要论断:善是不可定义的(Indefinability)。尚新建指出,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澄清:摩尔所说的“不可定义的善”表明了其关注点只在于“善”这个词通常所代表的对象或观念。对摩尔来说,意义就是指称,词的意义就是它所指的对象。因此,“善”一词的意义就是善性(goodness);说善不可定义,就是说这个属性(也是“善”的意义)不可界定,就是说善性不能等同于任何一组更简单的属性。基于以上分析,尚新建认为可以得到关于何为“自然主义谬误”的一个初步结论是:自然主义谬误似乎就是宣称“善是可定义的”,并且善性可以等同于一组更简单的属性以说明其独特性。然而,尚新建指出,若根据摩尔的文本之字面意思,似乎存在着三种版本的自然主义谬误。
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分别围绕“Is-Ought问题”和“Is-Ought问题遇到的挑战”而展开。关于“Is-Ought问题”,尚新建指出,20世纪上半叶的许多哲学家在讨论自然主义谬误时,如B. Russell、D. C. Williams、W. K. Frankena和J. Searle,他们将自然主义谬误与应然(ought)与实然(is)、价值与事实、规范与描述之间的二分联系在一起。J. Searle还明确指出“不能从is推导出ought”这个论点来自于休谟,后来的学者还将休谟《人性论》中的这段文字(III. i. 1. 27)概括为No-Ought-From-Is或者IO。也就是说,现代道德哲学对于“Is-Ought问题”的标准解释是:不仅认为休谟是否定从is推导出ought的可能性的第一人,还主张Is与Ought意义完全不同,二者之间具有实在的逻辑区分。这种伦理学主张也就意味着无论什么道德判断,都不能合乎逻辑地从事实论断(即没有主观影响的事实描述)中推导出来。那么,摩尔是如何证明从is推导出ought是谬误的呢?尚新建接着分析了摩尔的“未决(开放)问题论证”(Open Question Argument, OQA)。摩尔的论证是:
If X is good, then the question “Is it true that X is good?” is meaningless.
The question “Is it true that X is good?” is not meaningless (i. e. it is an open question).
结论是:X is not (analytically equivalent to) good.
摩尔试图用该论证来表明,凡是企图根据经验(自然)属性来界定“善”(good)都是错误的,陷入了自然主义谬误。摩尔得出进一步的结论:既然道德事实不可能还原为自然属性,那么自然主义的伦理学是错误的。同时,尚新建强调,摩尔并非是拒绝“快乐是善的”、“幸福是善的”这类论断,而是要求拒绝根绝这些属性来界定“善”,因为“善是什么”这个问题始终是开放的、能够继续提问的。随后,尚新建谈到了麦金太尔(A. C. MacIntyre)对“Is-Ought问题”之标准解释的批评。说明了“Is-Ought问题”如何成为20世纪伦理哲学争论的核心问题。在第四部分,尚新建主要从三个方面讨论了“Is-Ought问题”所遇到的挑战。
第五部分尚新建讨论了“自然主义谬误”是否就是从“is”推论“ought”。尽管有多位哲学家认为摩尔的“自然主义谬误”就是指从“is”推论“ought”,但是,Fred Feldman(弗雷德·费尔德曼)等当代学者认为这种理解实际上是一种误读。Pigden(皮戈登)也对这种理解提出批评:他认为休谟是一种逻辑观点,即主张“道德者不可在逻辑上从非道德者推出”,但摩尔提出的观点却是“道德者不可能根据非道德者加以界定(违者即自然主义谬误)”,因此两者不可混为一谈。
第六部分“‘自然主义谬误’的内涵”和第七部分“自然主义谬误举要”,尚新建指出,对外国学者关于摩尔“自然主义谬误”的研究成果概括,主要可分为两种:一种以Fred Feldman为代表,认为“自然主义谬误”具有两种形式(基本形式和语义形式);一种以苏珊娜·努切泰利(Susana Nuccetelli)为代表,主张“自然主义谬误”因其具备三个原则而产生了三种对应的形式。第七部分主要阐述了两方面的内容,即摩尔对密尔的批评,以及摩尔对斯宾塞的批评。
在互动交流环节,聂敏里对讲座作总结。接着尚新建针对“如何区分自然主义谬误中所涉及的‘非道德的’、‘自然的’以及‘形而上学的’诸种概念”、“如何理解正当性与善之间的种属关系”等问题给出回应和解答。
本次讲座以线上方式进行,由腾讯会议、B站同步直播。讲座内容丰富详实、见解深刻,反响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