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哲学的殿堂·2023第三讲|“道法自然”与“人文自然”
日期:2023-10-3110月20日18时至20时,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网合办的2023年度“哲学的殿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名家讲座系列”第三讲“‘道法自然’与‘人文自然’”在中国人民大学立德楼511教室如期顺利举行。本场讲座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客座教授刘笑敢主讲,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曹峰教授主持。
讲座开始,曹峰向大家介绍了刘笑敢的研究领域及其学术成就。刘笑敢是张岱年先生最早的弟子,曾任教于北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并在多国大学任客座教授,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道家哲学和比较研究,主要讲授课程包括道家哲学、中国哲学研究方法论等。主要著作有《庄子哲学及其演变》、《老子古今》、《诠释与定向》、《两极化与分寸感》、《<道德经>智慧100讲》,ClassifyingtheZhuangziChapters,DaoCompaniontoDaoistPhilosophy(主编,合作),DaoismandEcology(合作主编及作者),曾在海内外多地获优秀教学奖、著作奖和研究奖。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曹峰教授主持
讲座中,刘笑敢首先指出,将老子之“自然”与“自然界”联系起来是对《老子》思想的误解,其原因是西方思想概念的影响。自然界是由nature翻译过来的,而nature在英语、德语、法语中作为“自然”义的出现在12-14世纪,作为一种属性义的出现在13-14世纪,作为“自然界”义则出现在16-17世纪。中文“自然”相当于“自然界”用法,主要见于1899年到1908年。刘笑敢认为,老子的“自然”是一个群体的自然,它符合社会群体希望的最佳秩序和整体利益。为理清思想史的真相,并且理解古代社会的思想、为现代社会提供新的理想,刘笑敢将老子的“自然”称为“人文自然”,以说明老子“自然”不是个体的自然、不是自然界的自然、不是动物世界的自然、也不是饮食男女的自然,而是一种整体的理想,是人类文明社会中的一个自然而然的秩序。
10月20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客座教授刘笑敢作讲座
接下来,刘笑敢从三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中他梳理了老子“自然”的问题与背景。刘笑敢指出,对老子的“自然”的理解有很多分歧,而且每一种意见都有很重要的中国或外国学者为代表。有的学者把自然解成物理世界、自然界;有的学者认为是规律性的自然、本质的自然,或者个体的自然、生物的自然;有的学者认为是社会的自然,即人类文明隔绝、没有任何人为努力的人类状态;也有学者说这是人类历史上原初社会的状态,就是原始社会的状态;还有学者认为是无序的自然,就是霍布斯的自然状态。刘笑敢之所以提出“人文自然”便是要将老子之“自然”与“规律自然”、“个体自然”、“原始自然”、“无序自然”相区别。
现代汉语中“自然”的意义来自于nature一词。就欧洲语言而言,nature一词极为复杂:首先,从13世纪开始,它可以做一个个体特有属性来用;其次,从14世纪开始,它还可以指万有一切事物的内在力量;最后,从17世纪开始,nature指物质世界自身。nature一词进入中国共有三个阶段:一、在鸦片战争之前,“自然”相当于本性,还有一个意义相当于天地。二、鸦片战争之后,“自然”开始指客观世界,就是天地万物,例如,naturalphilosophy翻译为“博物”,naturalphilosopher翻译为“博物士”。三、20世纪前期,“自然”新的意思就是自然界,“自然”吸纳了nature的物质意义用于词首,如自然人、自然物、自然力、自然物质。
第二部分是关于老子“自然”的含义。刘笑敢指出,理解老子的“自然”,应以原文为根据,进行多种原文的比较和选择,是纯粹文献学的研究工作。而关于老子之“自然”的理解的歧义很多,其复杂性来源于四个方面:以今释古(以生态论解释天人合一)、以后释前(以王弼解释老子、以朱熹解释孔孟)、以己释彼(视域融合)、以西释中(本体、形而上学解释道、理、气)。而研究老子的自然,要辨别概念的“源”与“流”。“自然”一词的“源”起于老子,“流”就是在老子之后,如庄子、《吕氏春秋》、韩非,一直到汉魏、宋明乃至现代。“自然”的词义是在变化的,我们需要透过历代词义的覆盖进行概念考古、抓住老子之“自然”的独特意涵。提出“人文自然”的必要在于,如果单讲“自然”、按照现代汉语的“自然”,就没有办法反映老子之“自然”的意思。老子讲“自然”是针对社会问题的根源,而这社会问题的根源多在于上位者,而“人文自然”可以含纳这方面的内容,因为“人文自然”反映的是一种社会群体的自然而然的秩序和制度。
第三部分是关于“人文自然”的现代思考。刘笑敢指出,“人文自然”是人类文明社会中自然而然的秩序。“人文自然”的精义、关切和目标,是希望从自然而然的发展实现祥和、和顺、和谐、和平、和睦,提供给个体自发的、自然而然的生存空间以及发展、健康、成功的外部条件。它无内部或外部的强力、暴力与冲突,它的体现是天下和、万物和、百姓和。
刘笑敢认为,由于语言趋同和思想聚焦所导致的版本变迁,《老子》中的“和”观念被长期忽视。《老子•55章》通行本“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在郭店本作“和曰常,知和曰明。”可以看到,在《老子》原始版本中,“和”的重要性要高于“常”。“和”是没有冲突的和睦、和谐、和平状态。“和”在现代社会可能比“常”更有价值,“常”仅仅是长久的问题,而如何实现长久、在什么样的长久状态中生活,还是“和”更为重要。老子的着眼点是天下万物、百姓一直到个人,强调是平和、和平、和谐万物的自由的发展,而不是以自己一方的胜利为绝对的正义。
最后,关于老子“人文自然”理想实现之可能。刘笑敢引用了加拿大认知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的著作《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暴力为什么会减少》,指出移情、自制、道德、理性等要素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使人类文明社会中的暴力在减少,人文自然之理想因此具有其可实现性。
讲座结束后,曹峰对刘笑敢的讲座进行了总结。在互动问答环节,刘笑敢对师生提出的“自然与天下”、“老子人性论”、“自然作为整体秩序的来源”等问题一一做出解答。整场讲座持续两个多小时,深入浅出地解析了“道法自然”与“人文自然”,线上线下反响热烈,讲座在现场同学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本次讲座采取线下线上结合的方式,线上由腾讯和B站同步直播。
讲座现场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记者:李秀伟
通讯员:许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