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通知
首页 > 新闻通知 > 讲座信息
回顾|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2023年度古希腊哲学系列讲座第四讲
日期:2023-08-10

2023年7月23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网合办的2023年度“古希腊哲学系列讲座”第四讲顺利举行。本次特邀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徐晓旭教授主讲,主题是“‘你要当哲学家!’——希腊哲学在古代中亚”。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王大庆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林丽娟副教授和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考古文博学院)庞霄骁副研究员担任与谈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聂敏里教授参与对话和交流。讲座以线上会议方式进行。

王大庆首先对徐晓旭、林丽娟和庞霄骁做了简要介绍。徐晓旭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兼任中国世界古代史学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希腊罗马史和世界古代史的教学和研究,是国内最早从事古代希腊人族群认同研究的学者,近年来,丝绸之路与希腊化世界、克里特象形文字和线形文字A/B也是其主要的研究兴趣。

林丽娟是德国慕尼黑大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古希腊思想史、古希腊文化在叙利亚–阿拉伯世界的流传、叙利亚基督教等。庞霄骁是南开大学博士,曾赴希腊约阿尼纳大学访学,主要研究方向为世界上古史、古希腊罗马史、中外交流史。

1966年和1977年间,法国赴阿富汗考古队(DAFA)在阿富汗东北部边境地区的阿伊·哈努姆(Ai Khanoum)希腊化城市遗址中发掘到的铭文和纸草构成了古代希腊人在中亚从事哲学活动的直接证据,徐晓旭的讲座围绕着讨论和介绍这些考古发现展开。

徐晓旭首先介绍了希腊人到达中亚并在那里生活的历史背景。他指出,亚历山大东征、塞琉古王国的统治和之后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的独立等一系列重大的历史运动促成了希腊城市生活方式在中亚腹地的落地生根。阿伊·哈努姆城市是中亚众多希腊化城市中的一座。而这一城市建设经历了一个过程,优克拉提戴斯一世(Eukratides I)时期城中才建立起王宫,该城应该是在这时成为王国的新首都,而古代记载的“优克拉提狄亚”(Eukratideia)很可能是它自此开始的名字。但在此前,这座城市已经拥有了卫城、剧场、体育馆、公共泉水、神庙、建城英雄祠等具有明显希腊特征的多种城市设施。徐晓旭指出,选样发掘的住宅显示,那里的民居建筑群通常比地中海地区希腊民居的大几倍,这暗示着阿伊·哈努姆的希腊移民家庭的富裕,而富裕和闲暇也构成哲学生活的前提条件之一。当然城邦生活也是一个前提条件。尽管考古人员还未在城中找到一个可以明确的广场,但这也许与发掘的不完全有关。此外,城中其他具有希腊特征的建筑群和场所也同样是培育哲学生活的公共空间。城中公民拥有哲学活动证据之一的“德尔菲格言铭文”就是在王宫北面的英雄祠这一城市中心位置发现的,另一件证据即“哲学纸草”则是在王宫财库建筑群的107房间中发现的,研究者认为那里正是王宫的图书馆。

基于这两项证据的发现情况和出土环境,徐晓旭进入其内容和背后所隐含的历史的讨论。德尔菲格言铭文发现于英雄祠。在一个石碑底座上保留着两篇铭文。右面一篇是5句格言,提供了关于孩童、青年、中年、老年和死亡这几个人生不同阶段应遵循的修养和行为准则。左边一篇是一首四行对句的哀歌,讲述了克莱阿尔科斯(Klearkhos)从德尔菲细心抄录了那里陈列的“古代著名人物的智慧格言”,并把“这些闪光远照的格言”安放在基奈亚斯(Kineas)的圣地。距离这个石碑底座一米远的位置还出土了石碑的左下角残片,上面保留着两行铭文,第一行只剩下了一个字母Ε,第二行幸存了ΦΙΛΟΣΟΦ。通过比对,可以确认,石碑上及其底座上刻写的格言与保存在斯托拜奥斯(Stobaios)著作中的由索西亚戴斯(Sosiades)收集的德尔菲展示的“七贤”格言一致,共计147条。根据斯托拜奥斯所录,ΦΙΛΟΣΟΦ所在的第48行补齐后为Φιλόσοφ[οςγίνου],意即“你要当哲学家!”


晓旭解释说,基奈亚斯应该是塞琉古王国统治时期任命的主持建造该城的官员,按照希腊人的习俗,他被奉为建城英雄并获得了为他修建英雄祠的荣誉。其英雄祠早于王宫的建造,在阿伊·哈努姆成为王都之前就构成了城市公共空间的中心。铭文提到的克莱阿尔科斯被法国学者路易·罗贝尔(Louis Robert)认定为是索洛伊(Soloi)的克莱阿尔科斯,他是亚里士多德的学生。阿伊·哈努姆的希腊哲学也正是由他带来的。这种理论获得了广泛的接受,尽管也有反对者。徐晓旭认为,正如这种理论及其拥护者所强调的那样,既然索洛伊的克莱阿尔科斯对东方民族的风俗、宗教和思想感兴趣,对古代先贤的格言感兴趣,他又是亚里士多德的学生,那么就没有其他任何理论比这种理论更适合于解释阿伊·哈努姆考古发掘所再现的希腊哲学证据了:他前来东方游历并生活,不仅带来了德尔菲圣所陈列的相传为“七贤”的道德格言,而且带来了阿伊·哈努姆出土的“哲学纸草”残篇所披露的带有亚里士多德或柏拉图特征的“纯哲学”。徐晓旭还指出,一些学者注意到了阿育王弘扬佛法的希腊语铭文与被引入的阿伊·哈努姆的德尔菲格言铭文之间有诸多相似之处,认为德尔菲格言为阿育王的“法”提供了若干思想来源。

接下来,徐晓旭介绍了“哲学纸草”的发现情况和具体内容。纸草共分4栏书写。第一栏未保存下来任何可读的文字。第二栏的前半部分和第三栏的前三分之二部分保留相对完整但同时又有不同程度的残缺,不过我们至少能够从中读出这篇发生在两人间的对话讨论得到的一些内容:不仅可感知的事物分有理念,而且理念相互之间也彼此分有;分有的原因如何(?);由于这些相同的原因(?),分有的原因是必然的,因为每种理念既由于这些原因又由于可感知事物的生成和消灭是永恒而不变的;等等。第四栏残缺得较厉害从而无法读出整体内容,但其中依然可见“分有”一词。那么这些内容能够告诉我们纸草文本的作者究竟是谁吗?是柏拉图?还是亚里士多德?还是他们各自的门派?抑或一位阿伊?哈努姆本土的哲学家?学者们依然在争论之中。

作为历史研究者,徐晓旭更看重这篇纸草所代表的图书馆和哲学活动在中亚希腊移民城市公民生活中的位置和影响。最后,他强调,在关于古代中亚和印度的历史文化乃至古代中西交通的研究中,国内学界应对其中的希腊化和希腊文化因素给予更多的重视。

点评环节,王大庆认为徐晓旭通过大量包括铭文和纸草在内的考古资料的展示和解读,很好地呈现出希腊化时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典型个案。并对他通过考古发现力图还原当年希腊人在中亚的某些哲学活动及其历史场景的做法给予肯定。

林丽娟重点评述了讲座中关于克莱阿尔科斯带来的德尔菲神庙格言的讨论。她指出这些格言在古代被笼统称为七贤人格言,但实际上七贤人究竟是谁,以及每条格言的作者究竟是谁都有争议。而这些古老格言之被铭刻在德尔菲神庙和被放置在阿伊·哈努姆城市的公共空间,表明它们往往被视为希腊文化的典型代表,承担着丰富的宗教和政治功能,流行于希腊和希腊化世界。此外,哲学纸草的发现进一步确证了阿伊·哈努姆也存有更精微的哲学,可惜纸草文本的作者和学派归属尚有争议。林丽娟结合其新近研究指出,目前能确证的亚里士多德作品出现在中亚和中国的最早证据是出土于吐鲁番西旁景教修道院遗址的七件叙利亚语文书残篇。这些残篇大致可被断代于高昌回鹘时期(9-13世纪),残篇文本经拼合和释读后,内容与亚里士多德《范畴篇》第十章的部分论述相吻合。她展示了部分残篇的高清照片、转写和译文,并认为这些残篇表明亚里士多德抵达中国的时间比我们之前所认为的要早得多,而有趣的是,亚氏作品最早不是以希腊语原文或拉丁语译本的形式,而是以叙利亚语译本的形式出现在现今中国的境内。这也意味着希腊文化在中亚的流传史非常复杂。

庞霄骁首先谈到阿伊·努姆遗址的巨大价值,指出它并不是在某一次或几次的外族入侵中被破坏,而是在遭受外族入侵之后被希腊人逐步放弃的。他认为,在中亚和印度,希腊化不能被高估,但也不能被低估。对此,他展示了两项考古发现。一是:2004年在阿富汗坎大哈出土的落款为“索皮托斯碑”(Σωφύτουστήλη)的藏头诗铭文。他指出Σώφυτος这一印度名字的希腊化形式令人联想起sophos这一希腊哲学术语。二是:2002年出土于乌兹别克斯坦泰尔梅兹遗址的一块贵霜帝国时期的陶片,其上用希腊字母书写的巴克特里亚语铭文þαο λογο(shao logo),带有由希腊语借入的哲学术语logos,铭文也因此可译为“逻各斯王”。

聂敏里分享了俄罗斯学者潘臣科(Panchenko)的一项相关研究成果。该学者认为,古风时代由于波斯强制移民政策而移居今撒马尔罕的米利都的布朗奇达伊家族带来的天文学知识,可能对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产生了某些影响。

互动问答环节,徐晓旭回复了听众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讲座持续了三个小时,在热烈的互动问答中圆满结束。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s://www.cssn.cn/zx/zx_rdkx/202308/t20230809_5677923.shtml

编辑:李秀伟

实习编辑:陈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