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届人大马哲论坛“前沿对话:马克思与当代哲学”
日期:2018-10-26第二十七届人大马哲论坛“前沿对话:马克思与当代哲学”
2018年10月25日19点30分,第二十七届“中国人民大学马哲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人文楼五层会议室举行。本次论坛有幸邀请到复旦大学吴晓明教授和同济大学孙周兴教授带来题为“前沿对话:马克思与当代哲学”的讲座。本次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张文喜教授主持。哲学院罗骞教授校内外五十余名师生参加了此次论坛,反响热烈。
吴晓明教授首先指出,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要追根溯源,也要研究与马克思同时代人的思想,让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当代哲学进行对话,这样才更能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
吴晓明教授认为,海德格尔对马克思做了高度的评价。海德格尔给出过一个及于根本且令人印象深刻的评论:“因为马克思在体会到异化的时候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的一度中去了,所以马克思关于历史的观点比其余的历史学优越。”在这里得到表述的核心是:马克思的历史观是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的一度中去了,而以胡塞尔和萨特为代表的现象学和存在主义——海德格尔本人与之有着切近而独特的关系——则还远远地疏离于并且隔着历史事物的本质性。
吴晓明教授指出,所谓历史事物的本质性最为切近地关涉到“现实”这一概念,因为自黑格尔以来,所谓“现实”是指实存与本质的统一,是指展开过程中的必然性。当这样的本质即实体性内容本身完全被排除在知识之外时,知性科学也就避开了真正的现实而成为仅仅从属于主观思想的“外部反思”:作为一种忽此忽彼的推理能力,外部反思并不深入于特定事物的实体性内容之中;但它知道一般原则,于是就把一般原则抽象地运用到任何内容之上。
吴晓明教授还例举了许多例子,比如黑格尔对拿破仑的评价,黑格尔批评拿破仑想要把法国的自由制度强加给西班牙人,结果他悲惨的失败了。再比如现如今的难民问题,追根溯源,也是西方人想把他们的自由制度强加给阿拉伯人造成的。这些例子都是“外部反思”的结果。
因此,吴晓明教授认为,如何超出“外部反思”,是我们应当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吸取的当代意义,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当今任务。
接下来,孙周兴教授从三个方面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特点和优越性。孙周兴教授认为,马克思可以被称为欧洲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技术哲学家。从尼采和海德格尔的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仍然是最具有现实性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理由。
首先,孙周兴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具有历史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性主要表现在他的唯物史观上,他的唯物史观放弃了唯心论的理念世界,进行的是柏拉图主义的批判。尼采在这点上和马克思是有共同之处的,尼采和马克思的不同在于,尼采侧重于对文化、生命本体的思考,是生命哲学,而马克思侧重于对现实的批判,这个现实是现实的本质。
其次,孙周兴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具有现实性。当今人类文明的现实是什么?孙老师给出的答案是本质与实存,这也是西方哲学的两个重要命题。马克思之所以伟大,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现实意义在于马克思在他那个时代就完成了对工业社会和以交往为基础的人的生活方式的批判。马克思看到了大工业生产时期的彻底的革命性,看到了自然阶级的消失。对于大工业时期,马克思有四个基本的判断:技术对于生产方式的决定性意义;自然经济与工业经济(资本经济)的断裂性区分;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支配性地位;劳动的异化及其克服。孙老师认为,这四个基本判断到现在依然有效。
最后,孙周兴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具有未来性。孙老师认为,真正伟大的哲学是具有未来性或者预见性的。马克思时期的社会运动和列宁组织的社会运动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就在于他们看到了现实的巨大变化和决定未来的力量在哪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未来性表现在其看到了技术统治时代的到来,人类由自然文明过渡到技术文明。我们的文明处于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当中,宗教和哲学无非是自然人类的精神表达方式。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设定了未来社会的两个前提: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人类的普遍交往。同时,孙老师认为,马克思还设定了几个重要的前提:技术工业不断加速并且普遍化;私有制消失;劳动不是强制和异化的,而成为人的生活必须;主权国家和主权货币的消失。这些前提有些已经实现,有些正在实现,争议最大的是私有制的消失。对于这个问题,孙老师认为,我们应该对私有制做一个广义的理解,比如股份制的推行、国有资本和私有资本的混合形式、全球资本流动、高税收和高福利制度的形成等,这些都不是私有制,而是共享共有的经济新样式。
在聆听了两位教授精彩的发言之后,与会者纷纷抛出问题向两位教授请教。吴晓明教授和孙周兴教授就各位提出的问题,诸如如何看待中国目前发展的现实问题、辩证法一般性讨论的意义问题、主权国家和主权货币消失与民族国家问题等进行了详细地回答。
此次论坛在与会者们热烈的互动中落下帷幕。
文:张晓
图:张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