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 第四十一届“人大马哲论坛”:从共产主义道德到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建构
日期:2021-04-292021年4月23日(周五)15时,第四十一届“人大马哲论坛”以线下线上结合的形式在中国人民大学教二2106和腾讯会议举行。本次论坛有幸邀请到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林进平教授带来题为“从共产主义道德到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建构”的主题讲座。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常晋芳副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张文喜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周凡教授评议,校内外近百名师生热情参与。
林进平教授主要从三个方面阐释本次讲座的主题,即“从共产主义道德出发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马克思主义与伦理学关系的三种形态”和“为何还要建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首先,关于“从共产主义道德出发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问题,林进平教授开篇就提出,大多数接受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熏陶的人可能会认为共产主义道德是一个有争议的概念。关于这个问题,可能会生发出“共产主义道德是一个与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共产主义宗教相类似的概念吗?”“有没有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呢?”“只要共产主义道德成立,是否意味着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也成立?”“共产主义道德是否是无产阶级道德?”等一系列问题。
林进平教授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并没有给共产主义与道德的关系留有余地,即他们认为道德是一种意识形态,他们不仅批判资产阶级道德,而且批判作为意识形态的道德本身。但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似乎暗示存在两种道德,一种是作为阶级的道德,一种是消除了阶级对立的真正的人的道德。而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中明确提出存在共产主义道德,并认为共产主义道德完全服从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利益,是从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利益中引申出来的。
在林进平教授看来,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共产主义与道德的关系的理解的差别在于,马克思并不赞同存在共产主义道德,而恩格斯认为存在两种道德,一种阶级的道德,一种消除阶级的道德,即共产主义道德,列宁明确了共产主义道德的特性。他认为存在这种差别的原因在于,马克思是一个非常彻底的哲学家,其理论具有彻底性;而恩格斯的理论与实践特别是政治实践的关联性较多;列宁则过多地从政治实践需要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事实上,不论是苏俄还是中国,都在提出共产主义道德之后,就一直以共产主义道德作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核心地位,来论证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存在。这种逻辑关系进一步表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与马克思主义道德哲学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当中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如施斯金的《共产主义道德概论》,沙利亚的《论共产主义道德的几个问题》,罗国杰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等,都是以共产主义道德为核心,来建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而西方学者也提出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不同看法,如乔治·布伦科特的《马克思的自由伦理学》,迈克尔·汤普森主编的《建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等,都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带有质疑性的思考。
其次,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伦理学关系的三种形态”问题,林进平教授认为,就马克思主义与伦理学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表现形态,可以大致地概括为“相互排斥”“相互补充”“相互包含”三种形态。
第一种观点主张马克思主义与伦理学相互排斥。原因在于,伦理学是关于人的至善性的思考,或关于精神和普世价值的追求。而马克思主义是强调历史主义和物质生产见长的理论,并且,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思想的成熟期对道德、伦理都是持拒斥和批判的态度。因此,马克思主义与伦理学之间是一种水火不容的关系。
第二种观点主张马克思主义与伦理学相互补充。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与伦理学是不同性质的理论,但道德、伦理都有其存在的依据。马克思主义者不仅要说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而且要从价值维度去说明社会主义是值得人们向往的,而资本主义社会是人们所应该抛弃的。马克思主义主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思维方法,是关于实证科学、经验科学,关于社会发展规律,关于必然性的学问;伦理学则主要以普遍主义和唯灵论为思维方法,探讨的是自由意志领域,是关于人的自由的学问,这方面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强项,确实伦理学的优势所在,伦理学可以弥补马克思主义在这方面的短板。因此,马克思主义与伦理学二者之间需要相互补充,共同发挥作用。
第三种观点主张马克思主义与伦理学相互包含。原因在于,一方面,社会现实的发展要求使得马克思主义者很难再以马克思恩格斯当年的理论方式去看待道德、伦理,至少不能对道德、伦理的研究持排斥态度。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经由革命取得政权以后,需要借助道德、伦理进行社会治理,因而道德、伦理不应该在他们的谈论和研究之外。但讨论、研究道德、伦理,又不宜直接沿用马克思恩格斯当年的观点,而是需要对道德、伦理作出新的阐释。此外,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的道德理论、伦理学,需要接受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精华以改造自己的理论。伦理学如果要发挥其理论的解释力,就必须限制规范的适应性,强调其物质生活的现实制约性。因此,马克思主义与伦理学相互包含,可以指马克思主义包含伦理学,也可以指伦理学包含马克思主义。
最后,关于“为何还要建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问题,林进平教授认为,我们当下建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主要原因在于,以马克思主义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和以伦理学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都存在各自的弊病和问题。
“以马克思主义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又称为作为学说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即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去剖析伦理、道德,进而将其作为一种价值规范。其理论局限性在于,道德伦理具有一定的引领性作用,将整体的伦理学作为解剖的对象来看待,就很难在生活当中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如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道德无非是表示道德诉求者的实质利益,这种理解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道德的引领作用。“以伦理学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把唯物史观收编作为一种具有唯物史观特色的伦理学,这种其实是“马克思式的伦理学”,作为伦理学家族的一员,其思维方法埋没和掩盖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为马克思主义的那些理论特性。当下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理论的不完善表明,建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仍然在路上。
在评议环节,张文喜教授和周凡教授分别就讲座主题,阐发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张文喜教授首先总体评价了讲座的内容完整,逻辑清晰,论述公允周正,极富自信智慧,对马克思主义与伦理学关系的理解,很有启发意义,他也同意其基本观点。
其次,他认为林进平教授关于道德概念的界定大致分为三个方面,即第一,道德是资产阶级拿来骗人的东西;第二,道德是谋求利益的一种工具,并不属于特定的阶级,任何阶级都可以使用;第三,道德是一个类似于亚里士多德的“德性”的“好的”存在,关乎人应该怎么活的基本问题。
再者,在张文喜教授看来,关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问题,涉及到一个更为基础的问题就是伦理学和经济学的关系问题,因为马克思的整个理论基础就是政治经济学批判。他认为,马克思的经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用罗尔斯的话理解就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时候,他不可能不讲道德,也不可能只讲道德。一方面,关于马克思在何种意义上不能不讲道德的问题,他十分赞同林进平教授“马克思不是用道德指导革命,但胸中有道德”的观点,马克思作为个人,他也很同情悲悯穷人,但他不能用悲悯来代替无产阶级的哲学的基本根据。另一方面,关于马克思在何种意义上不能只讲道德的问题,他认为马克思胸中有道德,不是个人层面的道德,而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的道德,即历史唯物主义所强调的,道德的根据不在道德自身,而在道德之外。
最后,张文喜教授还明确强调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与共产主义伦理学的区别,即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既可以包括马克思本人的伦理学,也可以涵盖毛泽东伦理学、邓小平伦理学等。
周凡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问题是一个重大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问题。从历史的视角理解,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问题,可以回溯到恩格斯及其政治遗嘱执行者伯恩施坦对马克思思想的诠释,以阿德勒、鲍威尔为代表的奥地利马克思主义从伦理学视角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阐释,卢森堡、列宁等对伯恩施坦的批判,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兴起等等。
关于道德与革命的关系问题,周凡教授认为,一旦涉及到家国命运,革命事业,道德的问题总是附属于革命问题之下,不是革命听从道德,而是革命必须制约道德。
周凡教授还从哲学史的视角梳理了道德与伦理的关系问题。他认为康德侧重于讲个人道德,到了黑格尔一反康德的道德定言命令,强调社会伦理。此外,卢卡奇还批评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对个体自由的宣扬,并不能通达社会的整体性,这对于社会革命和政党建设都是极其不利的,因而需要实现从道德向伦理的过渡。
在互动环节,高洋和郑文搏两位博士生根据讲座的内容,分别就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马克思主义与伦理学关系的三种形态的分类标准等问题,向林进平教授请教。
林进平教授对同学们的提问,耐心细致地给予针对性和启发性的回应。
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图:韩佳琪
文:卞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