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动态
“国家治理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30人论坛召开
日期:2025-11-17


(通讯员 潘玥斐)11月15-16日,“国家治理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30人论坛在河北正定召开。河北经贸大学党委副书记王保军,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会议开幕式由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包大为教授主持。



王保军致辞

王保军在致辞中指出,围绕国家治理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这一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主题进行深入研讨,必将为深刻理解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为推动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当代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必须回答好的重大时代课题。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深刻的批判性、实践性和前瞻性为我们审视现代国家治理的内在逻辑、现实挑战与发展方向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论视角。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思想资源,并将其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对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对于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路径与普遍意义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臧峰宇致辞

臧峰宇在致辞中指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强调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完善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信息化条件下文化治理能力。思考治理现代化这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议题,要以历史唯物主义把握治理的本质,审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复杂而深刻的矛盾和问题,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实现治理现代化的前提;在矛盾运动中把握治理现代化的辩证法;国家治理现代化内在蕴含着对共同体价值的追求。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基本原理,进一步回答什么是国家治理、怎样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怎样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探索完善符合公平正义的利益分配机制。他表示,要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机理,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治理智慧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夯实社会治理群众基础。希望大家对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真问题、新问题做出富有创见的回应,为构建中国自主的治理知识体系贡献力量。



包大为主持

随后,包大为宣布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会新增理事名单。



论坛现场

本次研讨会共设置了7场主旨发言和1场青年论坛,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30余位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



李英主持第一场主旨发言

第一场主旨发言由河北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英教授主持。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程广云、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白刚、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聘教授李义天、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林育川进行主旨发言,并展开热烈讨论。



程广云做主旨发言

程广云教授的发言主题为“世界大变局:新秩序、国家与全球治理现代化”。他提出,世界大变局可以理解为世界从旧秩序到新秩序变动中的局势,其中包含一系列变数和常数。所谓大变局就是变数极大地增长或常数极大地减少。当今世界变局涉及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个领域,表现为相互关联的并行趋势。从旧秩序解构到新秩序建构,需要一种力量,使得当今世界秩序在变动中保持稳定且朝着正确方向演进。中国力量具有双重属性,既是一个变数也是一个常数。这取决于作为超大规模国家的中国的和平崛起:大国崛起过程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变数,足以改变世界格局;和平崛起模式是一个极大的常数,足以稳定世界秩序。中国的国家治理及参与的全球治理诉诸的目标,是中国倡议的世界“新秩序”。



白刚做主旨发言

白刚教授的发言主题为“用理论照亮现实——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理论思维和实践智慧”。他论述了在思想中把握时代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理论思维这一问题,阐释了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实践智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智慧就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这一主张最终实现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他说明了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时代使命。他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谜思,改写了人类历史,形成了人类现代化发展历程中的“中国经验”。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定向是构建中华文明的新形态。这一新的文明形态的理论表征就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具有世界历史意义,能够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



李义天做主旨发言

李义天教授围绕“理解‘激进平等主义’”这一主题展开论述。他首先呈现了凯·尼尔森《平等与自由》一书中基于现代政治哲学视域对分配领域共产主义状况的阐释。接下来他分析了平等的重要性以及优先性问题。他提出,平等是目标,不是权利;平等是正义的实质内容,是自由的前提条件;平等是现代社会的价值追求,也是未来社会发展趋势。最后,李义天教授对激进平等主义的“四个观念”“两条原则”“四点目标”做出说明。基于此,他提出激进平等主义优于罗尔斯的自由平等主义,因为阶级的存在是社会不平等的结构性根源。最后,李义天总结了激进平等主义的意义和价值。他认为,激进平等主义是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政治哲学描述和正义原则构思,是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可欲性与可行性的精细化论证,对激进平等主义的理解,取决于对共产主义的科学理解。



林育川做主旨发言

 林育川教授的发言主题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超越性维度——对马克思恩格斯国家理论的一种建构性解读”。他从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中的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何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超越性维度、马克思恩格斯政治哲学的建构性维度三个角度进行了阐释。他提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超越性维度包括三方面:第一,依法治国的超越性维度;第二,社会主义民主中的超越性维度;第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经济目标不是分配上的平等主义,而是超越平等主义的共同富裕。马克思恩格斯政治哲学的建构维度体现在:社会自治是民主政治的终极目标;必须防范公共权力的异化;真正的共同体对社会财富的共同占有。

第二场主旨发言由李义天教授主持。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刘荣军、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谢永康、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赵瑞林、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田毅松分别围绕“现代政治社会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弗雷泽对资本主义概念的扩展及其问题”“资本主义为什么是不正义的?——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论述剥削的三种路径”“唯物主义史的重构与共产主义的新奠基”展开论述。

第三场主旨发言由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冯波教授主持。河北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崔昆阐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唯物史观基础”、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袁立国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认识论向度”、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包大为阐述了“现代性、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高广旭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与马克思正义观的当代激活”。

第四场主旨发言由河北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晓路主持。在这一环节,冯波教授、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齐艳红、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林钊、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飞分别围绕“《资本论》及手稿中的劳动客体化思想”“马克思民主观念的政治哲学向度”“青年马克思‘真正的民主制’释义”“文化主体性:基于社会理性视角的分析”展开论述。

第五场主旨发言由林育川教授主持。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石德金的发言主题为“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叙事——基于《哥达纲领批判》的再思考”,河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冯燕芳论述了“人工智能视域下的自由时间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副教授梁燕晓的发言主题为“被等待的戈多:西方马克思主义百年嬗变的革命主体追寻”,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贵贤阐释了“正义的社会性与社会的正义性”。

第六场主旨发言由袁立国教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周阳、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蔺庆春、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兰洋分别围绕“‘消逝的中介’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现代国家制度之‘谜’及其解答方案——兼论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国家观批判”“马克思恩格斯‘俄国转向’的国际向度及其当代启示”展开讨论。

第七场主旨发言由高广旭教授主持。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熊富标围绕“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中的道德叙事”、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婉芝围绕“以精神价值的提升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耿芳兵围绕“效用批判与利益批判:马克思与功利主义的历史交锋与当代启示”进行了研讨。

本次论坛同时设立了青年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讲师魏博主持。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政法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吉林大学、河北经贸大学的青年学者围绕本次研讨会主题进行了热烈的学术讨论。

会议闭幕式由河北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刘志峰主持,李英教授对本次研讨会进行了总结。

本次会议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会主办,河北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承办,中国人民大学当代中国哲学发展研究中心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