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动态
首届中国人文学科年度发展大会哲学分论坛——“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哲学创新”举办
日期:2025-05-20

5月17日上午,由中国人民大学和苏州大学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人文学科年度发展大会主论坛在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举行。5月17-18日,以“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哲学创新”为主题的哲学分论坛在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会议室举办。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承办,中国人民大学当代中国哲学发展研究中心、苏州大学东吴哲学研究所协办,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苏州大学、黑龙江大学、辽宁大学等高校专家学者,哲学领域“101计划”核心课程牵头专家及代表参会,共同探讨建构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哲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5月17日下午,“建构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七人谈”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教授主持,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朱承教授、浙江大学哲学学院院长王俊教授、南京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张亮教授、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陈忠教授、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院长蒋红雨、辽宁大学哲学院院长叔贵峰围绕“两个结合”与建构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这一论题展开对谈,各位嘉宾阐述了建构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的路径与意义,提出如何进一步加强哲学学科建设的见解。



朱承教授提出,在构建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方面,要坚持在文化主体性意义上开展自主创新,坚持以问题为驱动开展哲学学科创新,以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参与到世界性的百家争鸣中去的态度来建构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



 

王俊教授指出,在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构建中,哲学学科承担的责任重大,要从知识的民族性、在地性和时代性出发,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同时秉持开放多元的态度,开辟建构中国自主哲学知识体系的创新路径。



张亮教授指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当务之急是破除西方中心论带来的桎梏。在此基础上,既要在既有知识领域进行构建,又要积极回应新的时代问题,调动一切资源,与其他学科协作,回答中国之问、时代之问。



陈忠教授提出,在探索哲学未来的存在方式上,要看到危机但不能过度放大危机,从问题本身切入,处理好“大人文”和“小人文”、“前哲学”和“后哲学”、“正文明”和“反文明”的关系。



蒋红雨教授指出,哲学是人文学科中的一个特定学科,文化自信和文化主体性内核作为哲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基础,“两个结合”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思想指导,也是建构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的学理依据。



叔贵峰教授指出,哲学是时代的理论精华,在构建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过程中,要以哲学的方式面对和迎接时代化问题,构建科技、资本、人性三者之间和谐共生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臧峰宇教授指出,建构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两个结合”为科学方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中的思想精华,融通古今中外哲学思想资源,重新厘定现代哲学学术体系的知识边界,以自觉意识和自主精神实现符合时代精神的思想创造,不断深化体现中国思想特质的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和跨学科研究。

随后举行《我们在这里仰望星空 —— 首届哲学领域 “101 计划” 拔尖学生培养学术论坛论文集》新书发布式,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张霄主持,臧峰宇、朱承、王俊、张亮为新书揭幕。该论文集收录了首届哲学领域“101 计划”拔尖学生培养学术论坛优秀论文,展现了哲学领域新生力量的思考与探索。



“哲学领域拔尖人才培养”讨论环节,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原理主持,来自哲学领域“101计划”核心课程牵头专家和代表分享了各核心课程组在建设过程中的经验与思考。



《哲学通论》课程代表程汉、《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选读》课程主要联络人周嘉昕、《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程主要联络人祁涛、《中国哲学史》课程牵头专家刘增光、《西方哲学史》课程代表梁亦斌、《逻辑学导论》课程牵头专家黄华新、《宗教学概论》课程牵头专家翟志宏、《政治哲学导论》课程牵头专家王立、《伦理学》课程代表卞绍斌、《科学哲学》课程代表周星哲,分别就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及人才培养模式等内容交流发言,为哲学领域拔尖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宝贵建议与实践案例。



5月18 日上午,研讨围绕“当代中国哲学创新与应用伦理的时代建构”展开,由苏州大学哲学系主任桑明旭主持。



东南大学王珏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张霄教授、苏州大学车玉玲教授、东南大学徐嘉教授、苏州大学陈进华教授、南京大学陈继红教授、苏州大学于树贵教授、东南大学卞绍斌教授、苏州大学朱光磊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周星哲讲师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探讨了当代中国哲学创新以及应用伦理的建构路径。



在本次论坛上,专家学者们还深入探讨了哲学学科建设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意义,从不同视角为人文学科回应时代需求作出有益探索,为哲学理论如何更好地服务社会、指导实践提供了丰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