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动态
第五届国杰论坛暨第五届罗国杰伦理学教育基金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
日期:2025-10-22

2025年10月12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五届国杰论坛暨第五届罗国杰伦理学教育基金颁奖典礼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楼召开。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郑水泉教授,罗国杰伦理学教育基金管理委员会主任吴付来教授,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北京伦理学会会长王淑芹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教授主持论坛开幕式。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东南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河北经贸大学等高校,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天津社会科学院、《道德与文明》杂志社等科研机构的著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面向现实的伦理学——当代重大道德问题研究”这一主题展开了充分的对话与交流。

在技术飞速发展、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背景下,面对、解决现实道德问题的紧迫性愈发凸显。对此,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当代中国伦理学发展应直面社会现实,通过理解、解决现实重大道德问题的方式构建面向现实的伦理学。

颁奖典礼

颁奖典礼由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主任张霄教授主持。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马博宣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李春秋教授、清华大学吴潜涛教授、湖南师范大学刘湘溶教授和东南大学王珏教授获“国杰基金”优秀教师奖。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郑水泉教授担任颁奖嘉宾,为获奖教师颁奖。

清华大学陈来教授的《儒学美德论》、中国人民大学龚群教授的《当代西方道义论与功利主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余涌研究员的《道德权利研究》、南昌大学詹世友教授的《美德政治学的历史类型与现实型构》和广西大学杨通进教授的《环境伦理:全球话语,中国视野》获“国杰基金”优秀著作奖。罗国杰伦理学教育基金管理委员会主任吴付来担任颁奖嘉宾,为获奖教师颁奖。

中国人民大学田柳与清华大学谢廷玉同学获优秀学生一等奖。中国人民大学么欣欣、清华大学王硕、大连理工大学孙玉莹、北京协和医学院黄明涛、东南大学王乐、武汉大学徐勐同学获优秀学生二等奖。大连理工大学王鑫、大连理工大学翁昱岑、北京大学谈知辰、首都师范大学许一诺、中国人民大学张富栋、武汉大学魏亚杰、南京师范大学赵子明、华东师范大学王九洲、东南大学蔡唯、中国人民大学张士媛同学获优秀学生三等奖。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前主任曹刚教授担任颁奖嘉宾,为获奖学生颁奖。

东南大学王珏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田柳同学作为获奖教师代表、获奖学生代表进行发言。

第五届国杰论坛共设置四场主题发言,两个分论坛,分别由中国人民大学姚新中教授、焦国成教授、郭清香副教授、杨伟清教授、王福玲副教授、魏犇群讲师主持

伦理学基础理论研究

构建面向现实的伦理学必然要求聚焦道德难题的哲学本质与现实指向,探索伦理学的元理论及其根本性问题。清华大学万俊人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杨国荣教授、东南大学樊和平教授、湖南师范大学张怀承教授、南昌大学詹世友教授、浙江大学林志猛教授和中央团校左金磊讲师从形而上学、实践哲学与中西经典思想资源中汲取智慧,共同反思伦理学在技术时代与社会变革中所面临的基础性挑战,推动了理论范式的深度创新与跨范式对话。

万俊人教授的发言主题是《也谈我们时代之道德难题的“形而上学堆积”》,他借“形而上学堆积”这一概念,指出了道德问题因在实践中难以把握,以及区别于技术问题的不可解性,存在历史堆积现象。这一现象在技术时代,对于由技术引发的道德问题同样成立且愈发严重。他主张融合既有的多种哲学范式,调和哲学研究概念化、静止化的一面与实践活动复杂化、动态化的一面,以更好地面对这一困境。

杨国荣教授在其报告《现实的道德问题》中,从道德的实践性出发,指出规范根本上来源于当下的现实,面对技术进步下新的现实,不应一味罗列甚至夸大未来可能的道德问题与风险,同时也要避免停留于传统规范伦理学的“知”之层面,而务必始终以一般伦理规范与实践结合为研究与思考的基点。

樊和平教授的报告题为《“非常伦理”论》,他指出,在人由“被诞生”转向“被制造”的“非常时期”,哲学想象力并没有和技术的实现能力同步提升,通过对“变”的研究与追求,构建与日常伦理相对应的“非常”伦理形态,最终实现非常伦理与日常伦理的辩证转换,是应对“非常”风险的必然要求。

詹世友教授以《象山心学的语言哲学之维》为题,揭示了陆九渊本心学说中存在的语言哲学维度:元语言表达对作为道德价值之源的本心的证觉,指明实德之名与实行的统一;概念性地反映个别外物、个人私意的语言则是议论之言,因语言固化、概念空转或语言异化可能导向失“实”。在这一区分基础上,破除议论之言对本心之实的遮蔽,德为文本,作见道之文,造本之论。

林志猛教授报告的题目是《<理想国>对契约论正义的省思》。他从柏拉图《理想国》第二卷的讨论入手,系统梳理了格劳孔以契约论视角理解正义的思想演变。苏格拉底通过回应格劳孔的挑战,力图证明一个真正良好的政治秩序必须与灵魂秩序相协调,正义者的幸福植根于灵魂的和谐有序而非外在所得,为在一个充满表象和意见的世界中如何追求真理和灵魂完美提供了深邃而高贵的回答。

左金磊讲师报告的题目是《打通关怀与正义:斯洛特与努斯鲍姆融合路径比较研究》。他指出,关怀伦理学一直面临着如何提出公共性的主张这一核心问题。斯洛特试图从关怀伦理内部出发,通过扩展移情概念来构建一套能够涵盖公共领域的情感主义正义理论。努斯鲍姆试图在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框架内为关怀视角寻求位置。他最终指出,关怀伦理学不能取代正义理论,但可以成为后者的修正性补充。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与自主知识体系研究

构建面向现实的伦理学,必然要厘清知识体系的思想与文化根脉。中国社会科学院邱仁宗研究员、《道德与文明》杂志主编杨义芹研究员、湖南师范大学向玉乔教授、中央民族大学王文东教授、苏州大学陈进华教授、清华大学李义天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谢惠媛教授和中山大学卢俊豪副研究员深入探讨了如何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融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回应中国之问、时代之问,并最终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伦理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

邱仁宗研究员报告的题目是《迎接新的挑战,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伦理学学科》。他指出,当代科技尤其是人工智能与生命科学的发展使伦理学面临前所未有的新课题。他回顾了我国生命伦理学的学科建设历程,强调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立足中国现实,发展以实践为导向的中国特色伦理学体系。要将理论研究与政策建议相结合,并注重实践伦理在医疗、公共卫生与科技治理等领域的落实。

《道德与文明》杂志主编杨义芹研究员作了题为《中国自主伦理学知识体系建设的基本价值指向》,回顾了罗国杰先生在《道德与文明》杂志上发表的诸多文章的共同思想底色,指出伦理学研究应面向现实、面向实际,以中国社会发展现实为根据。

向玉乔教授的发言题为《中华民族坚持挺立精神独立性的集体道德记忆》,他指出中华民族十分重视集体道德记忆的建构与传承,其中对精神独立性的坚守具有核心地位,是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根本,集中表现为具体的道德价值。这种精神独立性在近代历史进程中受到挑战,并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发生着进一步变化。坚持中华传统美德以及因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融入产生新变化是其两个主要特征。

王文东教授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伦理基础探讨》为主题,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伦理基础,植根于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实践,是在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中华传统伦理智慧与当代治理经验交融中形成的理论体系,有效阐释了中华民族作为自觉的“类存在”对其共同体本质的理性确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深层的学理支撑、价值指引与思想资源。

陈进华教授以《应用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中国路径:理论逻辑与实践导向》为题作了发言,他提出,要以“中国之问”为根本导向、以“中华文化基因”为思想底蕴、以“中国实践经验”为检验标准,推动跨学科的深度融合、聚焦前沿与国家需求、致力于话语创新与制度构建,实现从“在中国研究伦理学”到“研究中国伦理学”并最终为世界贡献“中国伦理学”的范式转变。

李义天教授报告的题目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历史感》。他指出,伦理学的生命力在于与每一时代的现实紧密相连,而“历史感”正是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重要方法。他提出,应以历史为方法考察伦理命题,将道德原则置于历史变化、结构与可能性中。这种历史性的视野有助于重新理解道德、自由与人的发展问题,为当代中国伦理学研究注入新的思考维度。

谢惠媛教授报告的题目是《个体如何从抽象到自由而全面发展?——基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阐释》。她聚焦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剖析个体在不同形态共同体中的处境,说明个体与共同体的内在关联。在此基础上,她结合数字资本带来的新型依附与异化、以及AI时代潜藏的劳动类型极化等现象,剖析在迈向真正意义上的共同体过程中应正视的问题,进而提出有助于个体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路径。

卢俊豪副研究员报告的题目是《集体主义作为一种实践人文主义——从罗国杰先生的视角看》。他提出了“实践人文主义”作为集体主义思想的思想特征,并与作为儒家方案的“精神人文主义”对比,强调这是一种马伦方案。他指出,以个人自主为核心的人文主义范式在当代已显现出局限,并引发了种种社会困境,而集体主义思想强调在集体实践中实现人的价值与发展,为应对现代性危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示。

应用伦理与社会治理研究

河北经贸大学王莹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肖群忠教授、广西大学杨通进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李萍教授、曲阜师范大学赵昆教授和南京大学陈继红教授关注伦理学理论在具体社会实践领域中的转化与运用,发言主题涵盖了从国家治理、全球事务到家庭生活、市场伦理等多个层面,体现了伦理学介入现实、引导价值、规范行为的实践力量,彰显了伦理思考对于构建美好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

王莹教授的发言题为《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主体责任与伦理自觉》,她指出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是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一以贯之的思想,并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本质特征、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中不同的主体责任、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中伦理自觉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在实践中确保伦理自觉的实现。

肖群忠教授围绕《传统孝道的现代挑战与传承发展》,阐明了孝道在现代遭遇批判与挑战,呈现失落与削弱的状况,揭示了孝道传承在维系家庭、推动家庭养老机制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提高公民素质方面的价值,并进一步分析了如何在当代语境中避免将孝道传承泛化,从宣传教化、政策激励与法律约束等多方面推进孝道价值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杨通进教授报告的题目是《全球气候治理的三个伦理维度及其当代意义》。他指出,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关乎人类生存的重大危机。当前全球气候治理面临多重困境,亟需从伦理层面进行重建。全球气候治理应该包含国际关系伦理建设、国际制度伦理建设、世界公民伦理建设三个伦理维度。

李萍教授报告的题目是《论现代公民道德对传统习俗的改造——以中国春节习俗的演变为例》。她指出,“春节”这一称谓的起源折射出政府推动现代化与民间坚守传统之间的互动与博弈。春节习俗在演变过程中,其内涵也由传统的农耕祭祀逐渐转向现代性的公共节庆。她认为这一新兴民俗同时也带来了家庭关系与节日仪式的碎片化现象,从公民道德的视角审视春节变迁,有助于理解国家、社会与个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互动与文化共构。

赵昆教授报告的题目是《市场逻辑泛化的伦理反思》。他指出,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原则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出现了“市场逻辑泛化”的现象,即市场价值观被过度扩展到原本不属于经济范畴的领域。他认为,这种倾向值得警惕与反思,市场逻辑虽具有合理性,但若泛化为唯一的价值准则,将削弱社会的伦理精神与公共价值。

陈继红教授作了题为《现代孝道践行中的情感难题及其应对策略》,她以《孟子》中匡章的故事为引,揭示了现代社会中血缘亲情与拟制亲情的平衡难题,和血缘亲情的代际平衡难题及其成因,呼吁以现代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为引导重构孝道规训,应答情感难题。

人工智能伦理研究

当人工智能深度融入社会生活,其带来的伦理风险与治理挑战亟需学界回应。复旦大学王国豫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龚群教授、东南大学王珏教授、大连理工大学李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曹刚教授、复旦大学李凌副研究员和中国海洋大学秦晓阳讲师聚焦于智能社会的伦理规则构建,从风险预警到制度设计,进行了多角度、深层次的探讨,旨在为人工智能的健康有序发展与伦理对齐构建负责任的理论指南与实践路径。

王国豫教授的发言题为《AI的伦理与伦理的AI》,她介绍了实现AI与人价值对齐的必要性和几种路径,立足于自身针对人工智能体进行价值评价的实验,指出规范伦理学范式在这一问题的解决上存在着缺陷,并分享了对构建伦理大模型的尝试的最新成果。

龚群教授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道德风险及其治理》为主题,指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了算法黑箱、机器幻觉、数据噪音和用户隐私权问题等急需面对和解决的伦理风险。他呼吁确立以人的责任为中心的伦理治理体系,加强对于大模型算法伦理道德风险以及原始数据伦理道德风险发生机制、以及对个人数据保护机制的研究,加强对应治理机制的制度性建设,保障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

王珏教授的发言题为《伦理学的智能进阶:范式重构何以可能》,她指出由于人类智能局限与发展的需要之间的矛盾,人工智能的使用成为必然,而面对智能社会涌现的复杂、动态且规模空前的伦理场境,伦理学需要以构建伦理垂直领域大模型为核心驱动,实现“智能进阶”,形成一种人机共生、双向塑造的伦理发展新模式。

李伦教授作了题为《技术道德风险:从特斯拉自动驾驶死亡事故谈起》的发言,他从一起事故的裁定出发,分析了具体情景下的人技关系,及不同主体所承担的责任,引出了对于技术道德风险这一概念的讨论,并针对技术道德风险中人技契约、技术信息不对称、人类行为变化和技术风险四重要素提出了对应的预防、应对措施,作为更好对待主体性技术的重要环节。

曹刚教授的发言主题为《AI伦理学的道德实在论》,他指出技术革命必然带来道德革命,伦理学在元伦理层面发生根本变革,具体体现为:道德行动者范围扩大,对道德实在论问题的再思考。面对无解的形而上学问题,元伦理学需要进行实践转向,通过对自我独立性、社会的相互性、人类生存的可持续性问题的思考,构建以技术伦理、AI时代职业伦理、公共叙事伦理为主要内容的新公序。

李凌副研究员的发言题目为《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的人本主义理念与路线》,他从五种范式、四大面向的角度说明了人与人工智能必然无法分离,指出为确保人工智能伦理治理中以人为本,需要从人的视角、人性的需求出发,注重人的存在、在场与陪伴,凸显人的尊严与价值,通过制度将人本主义理念嵌入人工智能全生命周期,迈向可持续人本智能社会。

秦晓阳讲师报告的题目是《从“信息”到“准知识”:LLMs时代的认知挑战与主体性超越》。她指出,大语言模型的输出仅具“准知识”属性,缺乏真实理解与反思能力。随着模型广泛嵌入人类生活,市场逻辑式的工具理性正渗入认知领域,人类面临主体性弱化与“认知外包”的风险。应以“元认知”的视角反思技术,重建人类在知识生产中的责任感与能动性,防止认知惰化与理解能力退化。

罗国杰伦理思想研究

罗国杰先生是在场许多嘉宾的师长、至交,更是每一个学人为人、为学的典范。北京师范大学李春秋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焦国成教授、中山大学李萍教授、武汉大学李建华教授和安徽师范大学赵冰副教授的发言从不同侧面深切缅怀了先生的学术贡献、育人成就与高尚品格,系统阐释了其伦理思想的核心特征与时代价值,并探讨了其对当代中国伦理学创新发展的奠基性作用与深远启示。

李春秋教授以《我的伦理学之路与感悟》为题,深情回顾了自身改革开放以来在伦理学界研究、工作以及与学界朋友交往的经历,特别是罗国杰先生对自身学术研究的启发和深厚情谊,并分享了自身对于伦理学研究工作者应当如何做好科研、教学工作,如何生活的深刻体悟。

焦国成教授以《罗国杰:新中国伦理学的奠基人》为题,再次回顾了罗国杰先生的品格精神、主要贡献和学术地位,以及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理论体系、中国伦理学的学科体系、中国伦理学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的奠基作用。

李萍教授以《做真诚的学问——罗国杰先生留给学术界最宝贵的精神遗产》为题目,回忆了罗国杰先生出于学者真诚的使命感选择研究方向,学术研究始终以关切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发展之问为主题,不谋名利,提真问题,找真依据,知行合一,做真诚的人,为后学树立了为人、为学的典范。

李建华教授以《罗国杰伦理思想的实践品性》为题,指出罗国杰先生的伦理学思想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与中国传统实践,尤其是道德理论紧密结合,符合当代中国实践,具有强大的理论力量和现实价值。他倡导以之为基础加强对当代中国伦理发展脉络的研究和总结。

赵冰副教授报告的题目是《伦理学的应用与应用伦理学——罗国杰先生的贡献与启示》。他指出,罗国杰伦理思想的重要特征是以实践为导向,而伦理学的实践性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和中国传统“知行合一”思想。伦理学的应用和实践转向则主要体现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和直面现实问题三方面。应用伦理学的创生与发展与这一思想主张密不可分。

论坛学术总结与闭幕式

论坛学术总结与闭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郭清香副教授主持,安徽师范大学王艳教授、《道德与文明》杂志贾谋编辑分别代表第一、第二分论坛作学术总结。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主任张霄教授作闭幕致辞并向与会嘉宾介绍了基地近年主要工作成果和未来规划。第五届国杰论坛暨第五届罗国杰伦理学教育基金颁奖典礼圆满落幕。

本届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深化了“面向现实的伦理学”这一主题的学术探讨,也为新时代伦理学研究的创新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伦理学人肩负着回应时代之问、推动理论创新、引领道德实践的重要使命。面对技术变革与社会转型带来的复杂伦理挑战,广大伦理学研究者应继承和发扬罗国杰先生等前辈学者的学术精神,立足中国实际,聚焦现实问题,推动伦理学理论与中国实践深度融合,致力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要坚持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学术传统,加强伦理学在科技治理、社会建设、文化传承等领域的实践导向,为提升全民族道德素养、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促进人类共同价值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转载自:中国伦理在线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