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动态
“黄老道家的演变历程”学术研讨会
日期:2018-11-14

         2018114日至5日, “黄老道家的演变历程”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办。由于新出土材料的不断涌现,近年来黄老道家研究越来越受到学界重视,成果也越来越丰富。但关于“黄老”概念的界定、黄老道家的演变历程等问题,尚存在许多争议。本次会议就相关问题作了详细讨论。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大连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等高校2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此次会议。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与会学者从文献学、思想史、政治哲学等多个角度对黄老学的范围、特质、发展脉络等进行了深入讨论,多方面地呈现了当下黄老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来自内蒙古大学等科研机构的学者、以及北京各高校师生20多人参与了旁听和讨论。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黄老道家思想史”负责人曹峰教授主持开幕。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罗安宪教授代表中国人民大学致欢迎辞。


       王中江教授在题为《黄老学的范围、谱系和学说及特质》的报告中首先对当下黄老学的范围、谱系界定工作上取得的进步作出肯定,但他同时指出在这两方面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王教授从“关于根源和本根的预设”、“宇宙及秩序”、“君王南面之术到虚静养生的转变”、“强调人的自主性向讲求人情论和因循论的演化”、“从制度和规范到名分和官僚体系”、“从天下到国家和富强”六个方面对黄老学的主要学说和特质做了详细深入的考察。


      张荣明教授从当下黄老学研究的困惑出发,在《老学与黄老之学》的报告中,将黄老之学中“老子”所具有的内涵划分为两个方面:修道学说和社会学说。老子关注修道,对修道之法和修道体验都作了一定阐发。在社会学说方面,老子提出了他的社会理想,并就与之相对应的人生态度进行了说明。


      曹峰教授在《黄老道家演变的三条主要线索》的报告中利用现有的出土文献、传世文献和当下已有的研究成果,将黄老道家发展演变概括为“三系说”,即“养生”系统、“天道”系统和老子学说的转化系统。他指出黄老道家思想虽然庞杂,但以上三条线索还是较为清晰的,不过三系也并非截然分开,而是相互涵摄的,其中“全身”“养性”的养生思想就是黄老学说一以贯之的基本底色、核心内涵。


      葛志毅教授在《论儒学在稷下之学中的重要地位》的论文中,对以稷下之学为黄老学的观点进行了分析。他指出黄老学的出现、盛行与所谓的田齐造祖运动并没有什么关系,而《管子》呈现出的儒、道、法三家融合的思想特征则表明儒家在稷下占有重要地位。再结合孟子、荀子强烈的道统意识和对稷下的重大影响,葛志毅教授得出黄老学并非是稷下之学主流的结论。


       白奚教授在《黄老道家的阴阳思想与阴阳家学派的关系——以帛书<黄帝四经><管子><吕氏春秋>为中心的考察》一文中,梳理了“四时教令”,“阴阳刑德”和“阴阳灾异”等概念在相关文献中的发展演变,并指出“阳尊阴卑”的思想在先秦文献中仅见于《黄帝四经》。他提出不能将黄老道家的四时教令、阴阳刑德等思想简单归之为阴阳家或受阴阳家的影响,而应当说以上理论都是战国中期黄老之学的思想创造,并为战国末期的阴阳家所吸收,成为阴阳家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郑开教授在《关于道法之间的思考——从儒法之争及礼法之争谈起》的报告中,谈到通常人们将秦汉以来的礼法合流简单归之为儒家与法家的结合,这个观点是值得商榷的。秦汉以来的礼法之争中,黄老政治哲学也有其独特的理论贡献。法的制度的滋育成长离不开道与法的结合,而正是黄老学派推动了道、法的结合。


      刘固盛教授在《论北宋的黄老思想》的报告中从皇帝的推崇、臣下的倡导、学术界的流行三个方面论证了黄老学在北宋时期的盛况。他认为黄老思想在北宋时期的流行状况与影响完全可与西汉文、景时期并称, 北宋是继西汉以后黄老学流行的又一高峰。



       赵建永教授题为《早期道教与黄老道家易学关系研究的肇基——以汤用彤与陈寅恪对汉代历数学的探讨为中心》的论文,从汤用彤先生与陈寅恪先生关于《太平经》的书信入手,指出在陈寅恪先生的启发下,汤用彤先生展开了对《太平经》历数思想的研究。他在文章中梳理了汤先生的研究,认为这一研究揭示出了早期道教与黄老道家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也开创了学界对二者间关系的研究。


      詹康教授在《庄子的德论》中指出,“德”是庄子哲学中的重要概念,通过对“德”含义的仔细分辨,可以一窥庄子哲学之大全。他首先从训诂的角度对“德”的字形和含义演变做了梳理,而后提出了庄子的“德”具有生、得、时、悦的含义,并由此四个角度对庄子中的“德”做了细致的梳理和分析。


       李若晖教授《河上公老子章句校勘轮略》一文,从文献学的角度对比了目前可见的《老子河上公章句》的多种校本及其优劣。他认为在现今最常见郑成海《老子河上公注斠理》与王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两种本子中,王卡先生本为佳。在此基础之上,他同时指出了王卡先生校勘上存在所使用的底本并非存世最佳善本、遗漏许多重要参校本、列异而不校、漏校现象、对前人成果吸收不够等问题。



   王威威教授作了《道与无、一、气、理——老子道论在先秦时期的多向发展》的报告,她以《庄子》、《黄帝四经》、《管子》四篇和《韩非子》等文献为中心,透过作者对“道”与“有”“无”的关系、“道”与“一”的关系、“道”与“气”的关系、“道”与“理”的关系讨论,呈现出了庄子学派、黄老学派和法家对老子多元化的诠释,勾画出了老子道论的发展线索。


         丁四新教授以《“贵生”“重己”与“形神”——论<吕氏春秋>的生命哲学》为题发言。他认为《吕氏春秋》吸纳了此前的性命说和精气说,提出了以“性命”和“精气”为“生”的本原,以养生、全身为目标的生命哲学。其贵生、重己的生命哲学与政治实践关系密切。这种对本生、贵生、重己和养生观念予以重视的理念,与儒家强调“义”高于“生”的传统完全相反。《吕氏春秋》是秦汉生命哲学的前导,是今人研究先秦生命哲学的重要资料。



         接着,罗祥相、董成龙、深川真树、苏晓威、袁青、刘亮、叶树勋、裴健智、郑博思、黄晨曦、孙迎智诸位与会专家、同学都围绕着会议主题做了精彩发言。

        大会最后由曹峰教授作闭幕总结发言,“黄老道家的演变历程”学术研讨会顺利结束。本次学术研讨会加强了黄老道家研究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交流,也将推动今后黄老道家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李秋红 撰稿

2018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