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动态
第二十六届中国人民大学马哲论坛: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历史与逻辑
日期:2018-10-10

2018109日上午930分,第二十六届“中国人民大学马哲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人文楼五层会议室举行。本次论坛有幸邀请到首都师范大学程广云教授带来题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历史与逻辑”的讲座。本次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张文喜教授主持,哲学院臧峰宇教授评议。校内外二十余名硕士生和博士生参加了此次论坛,反响热烈。


首先,程广云教授简要阐明了其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理解,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是马克思主义主张的对于政治实践合法性的理解,不能把它简单当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分支,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个更为重要和根本的面向。

其次,程广云教授从历史视角出发梳理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发展。他认为,19211927年,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作为城市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发展。1927年至1949年,中国国情发生了变化,国内革命的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站在革命需要的角度来阐释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新中国成立之后,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但是意识形态发展和转型没有跟上,直至改革开放,中国社会才有了新的改变和发展。因此,改革开放可以说是一次迟到的意识形态转型。

再次,程广云教授着重从三个方面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在中国语境下的发展。第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在中国语境下的发展同中国现代的政治转型密不可分。中国的政治转型目标是民主共和。中国最早提出民主的是孟子,而孙中山先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也提出了民主思想。但是,程广云教授认为二者的民主思想并不相同,孟子的民主思想是为民做主,即民本思想;孙中山的民主思想是由民做主,即民主思想。现代的民主思想理论一般可以追溯到卢梭式的民主理论。程广云教授还区分了民主与共和的区别,这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是被忽略的。第二,程广云教授分析了中国现代转型的途径问题。他认为,从历史上看,优先机会是按照层级传递的,中国社会的发展由改良到革命是因为改良拯救不了中国,因此机会和责任就落到了革命的肩上。程广云教授还引述了章太炎等人对于革命的不同理解,认为狭义上的革命指的是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和文化革命。并且认为只有大革命才能实现中国的社会转型,因为大革命需要的革命方式不仅改变政权而且改变社会结构,更加需要冲击旧的意识形态。第三,程广云教授特别强调意识形态问题。他认为,意识形态有两个最基本的元素,即恐吓和许诺,这两个元素一个指向现在,一个面向未来,两者之间的张力决定了意识形态的强弱。并且,意识形态的动员力度和社会运动的涉及层面是呈正相关的。程广云教授从列宁、孙中山、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和毛泽东等人的具体事例和理论中论证意识形态对于社会转型的重要作用和巨大影响。

最后,程广云教授拓展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发展的关系。对于毛泽东思想中的“两论”(即实践论和矛盾论),他认为应该做三个层面的概括:实践论是一种战争认识论、革命认识论和哲学认识论,而矛盾论则是军事辩证法、政治辩证法和哲学辩证法。对于邓小平理论,程广云教授着重强调了其生产力论(猫论)、时间论(摸论)以及不争论。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臧峰宇教授认为程广云教授的讲座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知识和思维上的突破,更让我们看到一种不一样的视野,一种概然性的表述,呈现出多种面向。臧峰宇教授认为此次讲座有三个关键词,即问题、情境和逻辑。程广云教授从这三个关键词出发,以广博的历史境界为我们阐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发展作为一个社会学运动的丰富内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历史的新方法,一种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新解读。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张文喜教授认为程广云教授的讲座为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他认为,与政治讲求差异性不同,对于政治哲学而言,要讲普遍的东西,不要讲特殊的东西。对马克思主义做政治哲学的解读是拯救马克思主义衰颓之势所必然。今天所谓政治哲学信誉不佳的状况下,更是厘清个人言说与普遍言说的边界。并且,张文喜教授提出,在程广云教授所提出的意识形态两个基本要素的基础上,可以加入一个新的基本要素,即誓言。张文喜教授和程广云教授还就目前国内热议的“激进左派已经成为中国学术的公害”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最后,程广云教授对在座同学们的提问进行了详细的回答,此次论坛在与会师生的热烈探讨中拉下帷幕。

文:张晓

图:张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