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动态
论坛·纪要 | 中欧文明论坛:“自然与自由”暨第三届人大德国古典哲学高端论坛在苏举办
日期:2025-11-22

11月14日至16日

中欧文明论坛:“自然与自由”

暨第三届人大德国古典哲学高端论坛

(纪念谢林诞辰 250 周年)

在苏州清山会议中心举办

百余位中外专家学者齐聚

共赴这场跨时空的哲思碰撞

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中欧文明论坛”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承办,中国人民大学中法文明交流互鉴合作研究中心协办,苏州高新区管委会特别支持。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台湾辅仁大学、希腊帕特雷大学、希腊雅典大学等多所高校和学术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德国古典哲学中的经典问题、概念争议、当代阐释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共同推动中欧文明交流互鉴。


15日上午,论坛举行开幕仪式。中国人民大学智慧治理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宋鹭主持。多位嘉宾出席并致辞。

苏州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虎丘区人民政府副区长赵红表示,苏州高新区作为吴文化发祥地与苏州产业发展主阵地,始终以坚定的文化自信践行守正创新。此次论坛的举办,正是高新区推动人文社科高质量发展、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的重要实践。

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党委书记张晓波表示,苏州校区作为学校服务长三角、提升国际性的重要支点,始终坚守“国际性、人文性、智慧性”定位,着力打造中欧文明对话平台,持续深化校地协同合作,为服务国家战略、推动人类文明繁荣进步贡献人大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党委书记石德才强调,人大德国古典哲学高端论坛已连续举办三届,旨在传承哲学院在该领域的优良研究传统,精准回应新时代背景下相关领域的理论创新需求与现实发展关切,为推动哲学学科高质量建设、助力学术研究持续深化与创新发展注入了持久动力。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李秋零表示,本届论坛汇聚了海峡两岸及国际学界众多学者,彰显其日益扩大的学术影响力。期待本次论坛的思想交锋与交融,既能深化中西文明的对话互鉴,亦能催生具有创新性的思想成果。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先刚回顾了三十多年来谢林研究的发展历程,呼吁学界同仁继续挖掘德国古典哲学资源,推动该领域研究走向更加多元、均衡的发展道路,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书写新的叙事篇章。

论坛主旨发言由台湾辅仁大学前校长、哲学研究所教授黎建球主持。四位学者作精彩报告。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傅永军系统讨论了康德与现代哲学中的诠释学转向之间的哲学史关联,深入阐发了自康德以后哲学演进的先验路径,认为“返回康德的道路,也就是沿着康德开辟的道路前行”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哲学系教授舒远招通过对康德文本脉络的细致梳理和多国译本比较,深入分析了《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中“deren die eine”这一处关键文本的译解难题。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先刚认为,黑格尔和谢林围绕“Potenz”的争议深刻反映了两位哲学家哲学体系的核心分歧:黑格尔强调概念自身的辩证运动和思想规定的内在必然;谢林则更注重通过潜能阶次来刻画事物发展和实现的过程。

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王建军阐释了“物质”概念在谢林哲学中的作用,着重分析了谢林对物质的“演绎”和“构造”的应用及其理论成果。

本次论坛共设四个分会场,密集进行了12场分组研讨。与会专家学者聚焦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现状与方法、康德哲学、谢林的自然哲学与神话哲学、黑格尔的逻辑学与法权学说等议题展开热烈交流。

论坛期间,还举办了中欧文明论坛系列讲座与学术沙龙等活动,邀请台湾“中央大学”哲学研究所教授陆敬忠、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李科政、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杨旭辉担任主讲,校区师生积极参与,现场反响热烈。

在学术研讨会总结中,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欧阳谦教授、张志伟教授、谢地坤教授等就论坛未来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本届论坛聚焦“自然与自由”,以纪念谢林诞辰250周年为契机,既拓展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维度,也拓宽了中欧文明互鉴的学术路径,为该领域的跨文化对话与国际化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转载自:人大德国哲学 公众号

编辑:新闻中心 刘宸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