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原:论《墨子》的历史哲学
日期:2025-11-22论《墨子》的历史哲学*
孙中原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历史哲学,是研究社会历史整体性质与规律的哲学部门,亦称历史观。《墨子》是战国时期墨家学派共同体的集体著作,时间跨度,覆盖整个战国时期,从前五世纪战国初,到前三世纪战国末秦统一。《墨子》荟萃墨学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与儒学同称显学,并驾齐驱,分庭抗礼,儒墨学对立统一,兼容互补,是中华文化多元并存,璀璨亮丽的典型范式。墨学在新时代的创新转型,是国家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组成元素,具有重要的历史、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用E考据(数字化考据)与元研究(超越总体研究)的方法,阐发《墨子》历史哲学范畴与原理的理论体系,论述墨学社会历史观的闪光亮点,分析其历史发展观,劳动价值论,人情人性论,人民、利民与民生范畴论等科学观点,凸显墨学崇高的学术价值,功能作用,值得细为品鉴,传承弘扬。
【关键词】《墨子》;历史哲学;范畴;原理
【作者简介】孙中原(1938-),1956至1964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读哲学专业本科,1958-1961年在中共中央直属高级党校读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与逻辑学研究生班,师从杨献珍、艾思奇,研究生学历。1961-1964年在中国科学院哲学所逻辑室,研究中国逻辑史与古代文献,师从金岳霖、汪奠基、沈有鼎。1960年任教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93年任教授,1995年任博士生导师。研究逻辑、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墨子学会顾问,中国墨子学会原副会长,河南省墨子学会名誉会长,中国逻辑学会监事,中国逻辑学会原副会长,燕山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台湾东吴大学客座教授。著作80余种,论文400余篇。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中国墨学百科全书》(24FZXA005)阶段性成果。
引言
历史哲学,是研究社会历史整体性质与规律的哲学部门,亦称历史观。本文用E考据(数字化考据)与元研究(超越总体研究)的方法,阐发《墨子》历史哲学范畴与原理的理论体系,论述墨学社会历史观的闪光亮点,分析其历史发展观,劳动价值论,人情人性论,人民、利民与民生范畴论等科学观点,凸显墨学崇高的学术价值,功能作用,值得细为品鉴,传承弘扬。
《墨子》是战国时期墨家学派共同体的集体著作,时间跨度,覆盖整个战国时期,从前五世纪战国初,到前三世纪战国末秦统一。《墨子》荟萃墨学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与儒学同称显学,并驾齐驱,分庭抗礼,儒墨学对立统一,兼容互补,是中华文化多元并存,璀璨亮丽的典型范式。墨学在新时代的创新转型,是国家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组成元素,具有重要的历史、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历史发展观
《墨子》从本体论(存在论、世界观)、认识论、语言论与方法论等多维度,多侧面,大格局,高起点,阐发其历史主义观点。历史主义,亦称“历史观”“历史感”“历史分析”等,是用历史联系与发展变化的观点,考察社会历史现象。
历史发展观,把社会现象,看作是在历史中发生、发展与变化的观点,是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论,与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逻辑学并列,是对社会历史根本观点的综合概括,具有基础性、前瞻性与前导性,是劳动人民改造社会、改造世界、改造人类的指南导引。
《墨子》历史哲学范畴与原理的理论体系,与世界先进科学理论,融会贯通,联系接轨。马克思《资本论·第二版跋》说:“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①]
恩格斯说:“黑格尔思维方式不同于所有其他哲学家的地方,就是他的思维方式有巨大的历史感作基础。”“他是第一个想证明历史中有一种发展、有一种内在联系的人”。“他的基本观点的宏伟,就是在今天也还值得钦佩。”
恩格斯赞扬黑格尔著作“到处贯穿着这种宏伟的历史观,到处是历史地、在同历史的一定的联系中来处理材料的”。[②]从战国初墨子十论(《尚贤》至《非命》),到战国末《墨经》六篇,表现墨家历史发展观的数据资料,异常丰富清晰,到处体现“历史感”“历史分析”与强调历史发展变化的科学方法论。
1.尧义在古,名实俱变:典型分析式的科学归纳推论。《经下》第154条说:“尧之义也,声于今而处于古,而异时,说在所义二。”《经说下》举例解释说:“或以名示人,或以实示人。举友富商也,是以名示人也。指是鹤也,是以实示人也。尧之义也,是声也于今,所义之实处于古。”
即说“尧是仁义的”,这是今天所说的话,而这句话所指称的历史实际,是处于古代,古代与现代,是本质不同的历史时代,论证的理由在于“尧是仁义的”这个命题,涉及语言与历史实际这两个方面。
语言表达,交流思想,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展示语词概念,教人明白。另一种是展示实际事物,教人明白。例如说:“我的朋友是富裕商人。”这是展示语词概念,教人明白。教师带学生,到野外湿地实地考察,用手指着一种实际动物说:“这就是仙鹤。”这是展示实际事物,教人明白。说“尧是仁义的”,这个语句是今天说的,而“尧是仁义的”这个语句所指称的历史实际,是处于古代。
《经上》第81条专论知识分类说:“知:闻、说、亲;名、实、合、为。”《经说上》解释说:“知。传受之,闻也。方不彰,说也。身观焉,亲也。所以谓,名也。所谓,实也。名实耦,合也。志行,为也。”“名知”即语词概念之知,定义为“所以谓”,即称谓述说的工具手段,“实知”即实际事物之知,定义为“所谓”,即称谓述说的对象,从逻辑学、认识论的理论高度,阐明历史发展观的范畴与原理。
《经下》第117条说:“察诸其所然、未然者,说在于是推之。”《经说下》举例解释说:“尧善治,自今察诸古也,自古察之今,则尧不能治也。”《经下》《经说下》整条,是用典型分析式的科学归纳推理,阐明历史发展观的科学分析方法。《经说下》分析典型事例,说:“尧善于治理。”这是从现代观点出发,考察古代,断定说:“尧善治理古代。”如果从古代视野出发,考察现代,则尧不能治理,因为历史发展,古今差异,现代比古代晋阶高级,表现新质,更为复杂多样。
《经下》是从典型事例分析出发,概括历史发展观的基本原理,考察历史发展的有无是非,“所然、未然”(已经如此,未有如此),某事之所以这样,与某事之所以不这样的原因,可从“尧善治”命题,适用于古,而不适用于今的事例,类推而知。这种“类推”,是指对“尧善治”命题,古今是否适用的典型事例分析。“尧善治”,是指善于治理古代,不是指善于治理现代。肯定历史继承与创新的两面性,古今不同,社会异质,是明显清晰历史发展观论断。
“于是推之”一词,明清出现8次,意同《墨经》。“于是推之”,后发展为“以此类推”“依此类推”。“以此类推”用例,宋至清代出现42次。“依此类推”用例,明清出现3次。“以此类推”“依此类推”义同。“以”:用,按照。“依”:依照,按照。
从《墨经》《四库全书》出现“于是推之”“以此类推”“依此类推”46次的语境与案例分析,其推论性质,是从分析典型案例出发,推论一般情况,即由个别推知一般,是典型分析式的科学归纳推理。
2.“久”:表时间绵延性的历史哲学范畴。《经上》第40条说:“久,弥异时也。”《经说上》举例解释说:“久。古今旦暮。”即“久”(时间范畴)是一切不同具体时间形式的概括,如古代、今天、早晨、晚上。
“久”通“宙”(zhòu),概括古往今来所有时间,是时间的总称,历史发展观的时间范畴。“弥”:遍满,普遍,概括。《淮南子·齐俗训》说:“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庄子·庚桑楚》说:“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本末)者宙也。”注:“宙者,有古今之长。”“本剽”(běn piāo):始末。成玄英疏:“剽,末也,亦原也。”“剽”(piāo):末尾;原本。
3.昔虑今虑:与时俱进,创新思维。《大取》说:“昔者之虑也,非今日之虑也。昔者之爱人也,非今之爱人也。”“昔之知穑,非今日之知穑也。”[③]即过去思虑,不等于现在思虑。过去爱人,不等于现在爱人。过去知道节俭,不等于现在知道节俭。《小取》称为“一是一非”式的比辞类推,广义类比推理,语句排比类推。
古今思虑有别,思虑与时俱进,随时代变革创新,随历史发展变通。爱人贯彻今昔,有新表现,新功效。节俭节用,过去现在,坚持不懈。《墨经》坚持历史发展观,倡导历史主义,用历史分析法,使创新思维成果具有历史感。前三世纪《墨经》的系统科学知识,是前五世纪墨子“十论”呈现新质的高级阶段,对墨子兼爱说,推出创新论证,是不同时代的思虑追求。
4.批判儒家复古论。《非儒下》说:“儒者曰:‘君子必古服古言然后仁。’应之曰:‘所谓古之言服者,皆尝新矣,而古人言之服之,则非君子也,然则必服非君子之服,言非君子之言,而后仁乎?’”
即儒者说:“君子必须穿古代衣服,说古代语言,才叫做仁。”墨家批判说:“所谓古代语言衣服,当时都曾经是新的,而古人说这些语言,穿这些衣服,照儒家的说法,他们就是非君子,这就意味着,一定要穿非君子的衣服,说非君子的语言,才叫仁吗?”
推论步骤:“君子必古服古言然后仁”→ 古服古言皆尝新→古人言之服之→古人非君子→必服非君子之服,言非君子之言,而后仁→与初始命题“君子必古服古言然后仁”矛盾。儒家同时断定“君子必古服古言然后仁”(Q)与“必服非君子之服,言非君子之言,而后仁”(非Q)的矛盾命题,违反矛盾律。墨家运用归谬法,驳斥儒家谬论。
《耕柱》记载:《公孟》说:“公孟子曰:‘君子必古言服,然后仁。’子墨子曰:‘昔者商王纣卿士费仲,为天下之暴人,箕子、微子为天下之圣人,此同言,而或仁不仁也。周公旦为天下之圣人,管叔为天下之暴人,此同服,或仁或不仁。然则不在古服与古言矣。且子法周而未法夏也,子之古,非古也。’”
即公孟子说:“君子一定说古话,穿古服,才叫做仁。”墨子说:“从前商纣王与卿士费仲,是天下的暴人。箕子、微子是天下的圣人。他们语言相同,但有仁,有不仁。周公旦是天下圣人,其弟管叔是天下的暴人。他们服装相同,但有仁,有不仁。可见仁,并不在于穿古服,说古话。况且你是效法周朝,而没有效法夏朝。你说的古,还不够古。”
《非儒下》说:“(儒家)又曰:‘君子循而不作’(述而不作)。应之曰:‘古者羿作弓,杼作甲,奚仲作车,巧垂作舟,然则今鞄函车匠皆君子也,而羿、杼、奚仲、巧垂,皆小人邪?且其所循,人必或作之,然其所循,皆小人道也?”
即儒家说:“君子只转述前人,不自己创作。”墨家回应说:“古时羿作弓,杼作甲,奚仲作车,巧垂作船,若按儒家观点,现在皮匠、车匠,都是君子,而羿、杼、奚仲、巧垂,岂不都是小人?况且,现在皮匠、车匠所遵循的,最初必定有人先创作出来。按儒家观点,这些最初创作的羿、杼、奚仲、巧垂等人,因为只自己创作,不转述前人,就都成小人,那么后人所遵循的,岂不都成小人道?墨家用归谬法,分析儒家“君子述而不作”命题的矛盾,批判其谬论。
《耕柱》记载:“公孟子曰:‘君子不作,述而已。’子墨子曰:‘不然。人之其不君子者,古之善者不述,今也善者不作。其次不君子者,古之善者不述,己有善者则作之,欲善之自己出也。今述而不作,是无所异于不好述而作者矣。吾以为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
即儒家信徒公孟子说:“君子不创作,只是转述而已。”墨子说:“不是这样,人中最不具备君子品行的人,对古代善的不转述,对今天善的不创作。第二等不具备君子品行的人,对古代善的不转述,对自己有善就创作,希望善出于自己。现在只转述,而不创作,与对古代善的不转述,对自己有善就创作的人,没有不同。
我主张对古代善的就转述,对当今善的就创作,希望善更多。”批判儒家“君子述而不作”的谬误命题,“多多益善”成语出典。墨家运用典型的归谬反驳法,批判儒家复古谬说,是中国思想史上绝妙新颖的经典佳话。
二、劳动价值论
墨子论证人兽之别,明确提出“劳动价值论”这一历史发展观、科学历史观的根本原理。墨子肯定,人的本质是劳动,劳动是区别人与禽兽等动物的本质属性、特有属性。《非乐上》说:“今人固与禽兽、麋鹿、飞鸟、征虫异者也,今之禽兽、麋鹿、飞鸟、征虫,因其羽毛,以为衣裘,因其蹄爪,以为裤屦,因其水草,以为饮食,故唯使雄不耕稼树艺,雌亦不纺绩织纴,衣食之财,固已具矣。今人与此异者也: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
即人类与禽兽、麋鹿、飞鸟、昆虫不同。禽兽、麋鹿、飞鸟、昆虫,用羽毛作衣裳,用蹄爪作裤屦,用水草作饮食,所以雄不耕田种植,雌不纺纱制衣,衣食财用已经具备。人类与动物不同:靠自己力量生产,就能生存;不靠自己力量生产,就不能生存。论证劳动创造人,劳动创造世界,阐发劳动的性质、功能、价值、意义与作用,是清楚明白的劳动历史观,唯物历史观,科学历史观。
墨子名言“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与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不劳动者不得食”,意义相通,若合符节。列宁说:“而这个工人政权正在力求实现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主要根本原则:‘不劳动者不得食。’”。“‘不劳动者不得食’,这是任何一个劳动者都懂得的。”“这个简单的,十分简单和明显不过的真理,包含了社会主义的基础,社会主义力量的取之不尽的源泉,社会主义最终胜利的不可摧毁的保障。”[④]
毛泽东《贺新郎•读史》词:“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即与猿拱手作别,人类坠地,进化到原始社会。磨石为工具,石器时代,人类少儿时期。铜铁炉中火焰滚,青铜铁器时代,经过几千年。石头磨过,把石头打磨,制造成石器。石器时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青铜器和铁器用炉火冶炼翻铸。不过几千寒热,石器时代经过几十万年,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经过几千年,人类社会进化的加速度。
恩格斯说:“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后的本质的区别,而造成这一区别的还是劳动。”[⑤]
人兽之别在劳动,劳动创造人本身。恩格斯指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手的使用与语言思维的产生,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形成发展。[⑥]
17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 (1623—1687)认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同时也是财富的源泉,劳动是财富之父。劳动(Labor),指发生在人与自然间的活动,通过人有意识的,有一定目的的活动,调整控制自然,使自然发生物质变换,改变自然的形态性质,为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服务。
《墨经》记载制革、制陶、冶金、缝纫、刺绣、制鞋、造铠甲、土石建筑等各种劳动,探求其原因与规律,概括各门科学知识。墨子出身工匠,会制木鸢,车辖,守城器械。精通木工,熟悉百工。《鲁问》:“翟之为车辖,须臾斫三寸之木,而任三十石(3600斤)之重。”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说:“墨子为木鸢。”《公输》说:“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贵义》记墨子自称“贱人”,比喻墨学像农民种庄稼,采草药。《吕氏春秋•爱类》说:“(墨子)见荆王曰:‘臣,北方之鄙人也。’”鄙人:卑贱人,劳动者。
《节用中》说:“凡天下群百工,轮车鞼匏,陶冶梓匠。”《法仪》说:“百工从事者,亦皆有法。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平以水,直以绳,正以悬。无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为法。”
《鲁问》记墨子自述农业劳动的体验体会。“鲁之南鄙人,有吴虑者,冬陶夏耕,自比于舜。子墨子闻而见之。吴虑谓子墨子:‘义耳,义耳,焉用言之哉?’子墨子曰:‘子之所谓义者,亦有力以劳人,有财以分人乎?’吴虑曰:‘有。’子墨子曰:‘翟尝计之矣,翟虑耕而食天下之人矣,盛,然后当一农之耕,分诸天下,不能人得一升粟。籍而以为得一升粟,其不能饱天下之饥者,既可睹矣。翟虑织而衣天下之人矣,盛,然后当一妇人之织,分诸天下,不能人得尺布。籍而以为得尺布,其不能暖天下之寒者,既可睹矣。”
“故翟以为虽不耕而食饥,不织而衣寒,功贤于耕而食之、织而衣之者也。故翟以为虽不耕织乎,而功贤于耕织也。吴虑谓子墨子曰:‘义耳,义耳,焉用言之哉?‘子墨子曰:’籍设而天下不知耕,教人耕,与不教人耕而独耕者,其功孰多?‘吴虑曰:’教人耕者其功多。’”
《三辩》说:“农夫春耕夏耘,秋敛冬藏。”《非攻下》说:“农夫不暇稼穑,妇人不暇纺绩织紝,则是国家失卒,而百姓易务也。”《非乐上》说:“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叔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紝,多治麻丝葛绪困布縿,此其分事也。”
《非命下》说:“今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叔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今也妇人之所以夙兴夜寐,强乎纺绩织紝,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暖,不强必寒,故不敢怠倦。”
劳动圣人倡劳动。墨子极力宣扬劳动价值论,劳动创世说,突显世界哲学领域的典型事例:墨子是劳动者的圣人,墨家是劳动者的学派,墨学是劳动者的学说。劳动圣人有定评。毛泽东(1893 -1976),自幼酷爱阅读传统经典,经史子集,尤重研读《二十四史》。1952年,毛泽东特意购置清乾隆武英殿版《二十四史》,此后一直,朝夕相伴,风雨相随,夜以继日,逐渐通读,独到评墨说:“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孔子不耕地,墨子自己动手做桌椅子。”[⑦]
1939年4月,毛泽东在抗大生产运动总结大会讲话说:“历史上的禹王,他是做官的,但也耕田。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一个比孔子高明的圣人。孔子不耕地,墨子自己动手做桌子、椅子。”毛泽东对墨子的认知评判,刻骨铭心,一以贯之,终生不渝。
毛泽东发挥说:“马克思主义千条万条,中心的一条就是不劳动者不得食。”“不劳动者不得食”,是墨子信条“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非乐上》)的现代表述。推崇夏禹,是推崇墨子思想的表现,夏禹是墨子理想中的圣人。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大倡墨子之道,因为墨子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不谋而合,有助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传统文化的现代化。[⑧]
《庄子·天下》记载,墨子称赞夏禹说:从前夏禹,治理洪水,疏异江河,沟通九州,大川三百,支流三千,小河无数。夏禹持筐,操铲劳动,汇合河川,辛苦劳累,汗毛磨光,风雨无阻,安定天下。禹是大圣人,劳苦为天下。墨子教后世墨者,身穿粗布衣,足登木麻鞋,日夜不休,以自苦为原则,说不这样,非禹之道,不能做墨者。
什么叫“圣人”?《孟子•尽心下》下定义说:“大而化之之为圣。”东汉赵岐注解说:“大行其道,使天下化之,是谓圣人。”即圣人学说,格局伟大,融会贯通,普遍推行,教化天下,叫做圣人。
《孟子·尽心下》还说:“圣人,百世之师也。”即圣人可做百代人的老师。一世按30年计算,可以推论,从今往后,再过五百年,到公元三千年,墨子还是劳动者与进步人士的导师。墨子歌颂劳动,反映劳动者心声的科学人文精神,永远值得学习效法,是亟待弘扬传承的宝贵思想资源。
三、人情人性论
墨家肯定“全世界、全人类共同人性”,明确提出“全人类共同人性论,人格论与人权论”,是反映“全世界、全人类深刻本质”的人文学客观真理。从理论的正确性与长远美好的社会效益说,墨子的“全世界、全人类共同人性论”,明显优越于孟子坚持适应“封建宗法等级制”要求的“血统论”。作为墨子兼爱理想深刻理论基础的“全世界、全人类共同人性论”,不符合“封建宗法等级制”的要求,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封建社会,是无法实现的“超越性善良愿望与理论设定”。[⑨]
墨子认为,人情人性论,全人类共同,真天壤之情,先王不能更。《辞过》说:“凡回(运转)于天地之间,包于四海之内,天壤之情,阴阳之和,莫不有也,虽至圣不能更也,何以知其然?圣人有传:天地也,则曰上下;四时也,则曰阴阳;人情也,则曰男女;禽兽也,则曰牡牝雄雌也,真天壤之情,虽有先王不能更也。”
即所有活动在天地间,包于四海内的事物,天地间的情况,阴阳间的调和,无一不是自然本有,即使最圣明的人,也不能改变,怎么知道如此?圣人书传遗训说:天地称上下,四季称阴阳,人情称男女,禽兽称牝牡雌雄,这确是天地间的实情,即使古先圣王,也不能变更。
保障人民的基本生存条件,是墨家历史哲学的基本原理。《辞过》说:“故民衣食之财,家足以待旱水凶饥者,何也?得其所以自养之情。”《经下》第145条发挥说:“无欲恶之为益损也,说在宜。”《经说下》举例解释:“或者欲有不能伤也,若酒之于人也。”即并非“所有的欲恶都是有益的”,或者“所有的欲恶都是有损的”,论证理由在于,欲恶的满足要适宜,有些欲望的满足,不会伤生损寿,如适量喝酒,对人体有益。
甲的论点是:“所有的欲恶都是有益的。”这是纵欲主义的论点。乙的论点是:“所有的欲恶都是有损的。”这是禁欲主义的论点。《墨经》反对以上甲与乙双方的论点。《墨经》的论点是:“并非‘所有欲恶都有益’,或者‘所有欲恶都有损’。”“宜”即适宜,有节制,有分寸。“所有欲恶都有损”命题的反例是,适量喝酒对人有益。《辞过》篇名的意义是:排除过分,讲究节制。“辞过”,即辞绝(排除,避免)过分过度。衣食住行,都要适当节制,注意分寸,不能过分,这是定义辩证法“合宜”“适度”概念的意涵。
《尚贤下》说:“饥则得食,寒则得衣,乱则得治,此安生生。”即饿者得食,冷者得衣,混者得治,生命得以安宁。《兼爱下》说:“饥则食之,寒则衣之,疾病侍养之。”即饥饿得食,寒冷得穿,疾病得养护。《非命下》说:“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
墨子定义人民“衣食住行”的基本生存条件,说:“为衣服,适身体、和肌肤而足矣。”“其为食也,足以增气充虚、强体适腹而已矣。”“作为宫室,便于生,不以为观乐也。”“作为舟车,以便民之事。”
所谓“人情人性”,即人的性情本性,为全世界、全人类共有。所谓“人性论”,即关于人类共同本性的理论。“本性”即本质,撇开人类个体所有差异差别的特殊性,是全世界、全人类都共同具有的本性本质。
儒家“爱有差等”“等级尊卑”的政治伦理学说,适应“封建宗法等级制”的要求,随着“血缘亲疏远近”,施爱厚薄不同,其人性论的理论基础,是“亲亲尊尊”的“血统论”,受“封建宗法等级制”的严格约束,为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服务,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主流统治思想。
《论衡·讲瑞》说:“凤凰麒麟,生有种类,若龟龙有种类矣。龟故生龟,龙故生龙,形色小大,不异于前者也。”作为“封建宗法等级制”理论基础的“血统论”,被通俗解释为:“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⑩]谬称:“血统高贵永高贵,血统卑贱永卑贱。”成为普遍流行的谚语俗话。墨子坚决反对这种“封建宗法血统论”的谬说。
《尚贤中》说:“今王公大人,有一衣裳不能制也,必藉良工;有一牛羊不能杀也,必藉良宰。故当若之二物者,王公大人未尝不知以尚贤使能为政也,逮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则不知使能以治之,亲戚则使之,无故富贵、面目佼好则使之。夫无故富贵、面目佼好则使之,岂必智且有慧哉!若使之治国家,则此使不智慧者治国家也,国家之乱既可得而知已。”
《尚贤下》说:“今王公大人,有一牛羊之财不能杀,必索良宰;有一衣裳之财不能制,必索良工。”“王公大人有一疲马不能治,必索良医;有一危弓不能张,必索良工。”“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则举之,则王公大人之亲其国家也,不若亲其一危弓、罢马、衣裳、牛羊之财与,我以此知天下之士君子皆明于小,而不明于大也,此譬犹喑者而使为行人,聋者而使为乐师。”
“今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若不知,使治其国家,则其国家之乱可得而知也。”“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此非可学能者也。”只凭血统高贵,治理国家,不通过学习,获得智能,犹如叫哑巴当外交官,聋子当乐队指挥,必然越治越乱。墨家始终反对儒家“亲亲尊尊”的“血统论”,主张“可学而能”的共同人性论,其哲学基础,是科学的认知理论(认识论)。其政治效用,是为广大劳动者参政议政,参与国家管理,制造舆论,奔走呼号。
四、人民、利民和民生范畴论
1.人民范畴论。人民之众,人民史观。第34条《经上》说:“君,臣民通约也。”《经说上》说:“君:以若民者也。”即国君是臣民共同约定的结果,国君应该顺从人民意志。梁启超《墨经校释》引《墨子·尚同中》说,“选择天下贤良”“立以为天子”“国君”,解释本条:“言国家之起源,由于人民相约置君。”“与西方近世民约说颇相类。”[⑪]
“以若民”,即“以民意为归顺”。墨家的“人民史观”,是“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命题的哲学基础,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主宰与动力”。《尚贤上》说:“人民之众。”《尚同中》说:“众其人民。”《节葬下》说:“人民寡,则从事乎众之。”《明鬼下》说:“人民之众兆亿。”《耕柱》说:“众人民。”“人民必众。”都是强调重视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群众,劳动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主宰与动力。
墨学有深刻的人民性。《荀子•王霸》说:“役夫之道也,墨子之说也。论德使能而官施之者,圣王之道也,儒之所谨守也。”认为墨学是劳动者的道理,有别于儒家所谨守的“圣王之道”,“贵族之道”,显示儒墨两大学派,秉持不同的社会基础与价值取向。
“若”即顺从。《尔雅•释言》说:“若,顺也。”《释名•释言语》说:“顺,循也。”“民”指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成员,“人民”“黎民”“百姓”“平民”“庶民”等词语,同义互训。“民”(人民)与“君”(君主)“官”(官吏)相对,是维系社会存在发展主体力量,根本基础。墨家认为,君主、官吏,应该顺从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利益需求。
2.利民范畴论。真理标准。《经上》第35条说:“功,利民也。”即功效概念的标准内涵(本质属性),是符合人民的利益。“利为民谋。”“为民谋利。”《耕柱》说:“所为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节用中》说:“利民谨厚。”“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非命上》说:“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家以符合人民利益,作为检验言论真理性的重要标准。
3.民生范畴论。民众以生存为最大的欲望。《尚贤中》说:“民生为甚欲。”《非乐上》说:“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非命下》说:“必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
《兼爱下》说:“万民饥即食之,寒即衣之,疾病侍养之,死丧葬埋之。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尚贤下》说:“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此安生生。”人民希望世代安生,生生不息,永续繁衍。
《辞过》说:“(君主)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批判统治者奢侈纵欲,维护广大劳动人民温饱生存权,这是劳动者的人权观。“民生”即人民生计生活,衣食住行,就业娱乐,家庭社团等,是民众的生存生活状态,民众的发展机会、发展能力与权益维护。“民生”是人民的生存发展权,实现人民生存发展权的需求,把人民的生存条件与生活质量,作为施政准则。
1924年8月3日至17日,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后,孙中山以民生主义为题演讲,定义民生主义。孙中山民生主义演讲说:“什么叫做民生主义呢?”“我今天就拿这个名词来下一个定义,可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孙中山历史观的“民生”范畴,指维持人民群众生命存在所需要的衣食住行等经济生活。孙中山的“民生史观”,与墨学的“民生范畴论”,一脉相承,异曲同工。
结语
本文用E考据(数字化考据)与元研究(后设研究)方法,论述《墨子》历史哲学范畴与原理的理论体系。《墨子》历史哲学,与其本体哲学、认知哲学、方法哲学、科技哲学和逻辑哲学一起,构成《墨子》博大精深哲学大厦。
《墨子》元典,多维度,大格局,大视野,高起点,阐发墨家对全部世界,包括自然、社会与人类思维的普遍规律。《小取》说:“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即反映世界本来面目,分辨社会语言的是非真假,利弊得失。墨家推出古代世界顶级的哲学成就,具有重要的历史、理论与现实意义,深刻影响中国社会的未来路径。
弘扬《墨子》历史哲学范畴与原理的精深意涵,推进建构中国特色历史哲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使之融入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与世界先进科学文化联通接轨,交流互鉴,整体提升中华科学文化的生命活力与影响震撼力。
参考文献
1.孙中原《墨子趣谈》,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
2.孙中原《墨学趣谈》,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
3.孙中原《墨经趣谈》,商务印书馆2021年版。
4.孙中原《墨学与现实文化趣谈》,商务印书馆2022年版。
1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1页。
[③]“穑”(sè)通“啬”:节俭,节用,爱惜,爱吝。《书·洪范》疏:“穑,惜也,言聚蓄之可惜也。”《左传·僖二十一年》注:“穑,俭也。”《昭元年》注:“穑,爱也。”
[④]列宁《论饥荒》,《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60-561页。
[⑤]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17页。
[⑥]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08-517页。
[⑦]《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精华解析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年版。《目录》第4页序号15标题“墨子列传”下引毛泽东批注原话。按“墨子列传”,编书者误标,司马迁《史记》无《墨子列传》,只在《孟子荀卿列传》附言墨子24字。
[⑧]《中共早期领导人对墨家思想的继承和弘扬》,《毛泽东:墨子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党史博览》,2018年第1期。
[⑨]孙中原《儒与墨:一个常新的话题》,《光明日报》2019年10月12日第11版。
[⑩]温端政《常用谚语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版“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词条。
[⑪]梁启超《墨经校释》,收入《墨子大全》第26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277页。
转载来源:《哲学家》202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