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访|郭湛:心系国家湛沉学术 学者风范桃李天下
日期:2023-09-071978年5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发表,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一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逐渐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也是这一年,中国人民大学复校,郭湛考入了哲学系,成为复校后的第一届研究生。1981年夏,郭湛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四十余年来恪守教书育人的教师本分,担当面对时代之问、世界之问的学术责任,潜心国家、社会和人的发展中的哲学反思。
教书育人不在口头而在行为
在指导学生学习、带着学生一起成长进步这件事情上,郭湛不知疲倦,以之为乐。他常常跟学生说,老师是一口大钟,在那是安静的,叩问他就会鸣响,常叩常响,才会对你有帮助。
在早年的教学中,郭湛非常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开设“哲学基本技能训练”课,主编了《哲学素质培养》教材。他希望能像训练运动员那样去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以练代讲,让学生通过写作、辩论等形式提高自身能力。后来,郭湛又带领其他青年老师和骨干学生创办了以刊载学生文章为主的哲学刊物《慧泉》,让年轻人有一个发表作品的平台和载体。他觉得虽然学生的文章显得稚嫩一些,但能创造机会让他们得到思考和写作的锻炼,更能通过文章的发表而获得一份成就感。
2015年,郭湛年届七旬,正式退休。此后虽不在教学一线,但仍然有不少学生请他帮助修改学术论文,他几乎来者不拒,总是认真地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外出讲学时,郭湛也会在讲座结束后耐心解答学生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家人总是觉得他在这些事情上投入了太多精力,担心过于劳累。他却乐此不疲,总是觉得只要有问题的提出,就是存在着思考、思辨和互动,自己就有必要有义务去答疑解惑。
“安全、健康、勤奋、平和、审美”,是郭湛在花甲之年总结出的人生“十字箴言“,既是给自己的,也是给学生的。
实践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大事
自改革开放之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引发的哲学思考,成了郭湛学术研究的底色。他的研究和创新始终围绕着实践的问题,逐渐深入。
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时,郭湛就意识到,实践本身如何优化,是当时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更为迫切的问题。因此,在他的硕士论文《实践及其效能、效果和反馈》中,就体现了“真理标准大讨论”的认识论基础上,对实践运动规律的进一步研究。这篇论文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一九八一届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选》,并发表于《哲学研究》杂志。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现代化发展中的效率问题十分突出。郭湛又以《人活动的效率》为题,撰写了博士论文,并在人民出版社出版。从哲学的高度研究人的活动的效率问题,在中国哲学界是第一次。
二十大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亦是郭湛长期关注的问题。1990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李秀林、李淮春、陈晏清、郭湛主编的《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去年商务印书馆将此书作为国家治理丛书之一,出版了修订本。该书在33年前就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相关概念和理论。采访中,郭湛特意拿出书本,翻到第300页读了一句话:“创造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正是中华民族以自己的个性特征、民族风格对全世界历史所做出的独特的贡献。”
随着研究的深入,郭湛开始从主体性与公共性的角度探讨中国现代化实践中的问题。他先后出版了《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公共性哲学——人的共同体的发展》,主编了《社会公共性研究》。2023年5月,他在第四届中国哲学家论坛上,还具体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之“式“的六个层面,回顾自1990年以来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探讨。
关注到当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郭湛觉得现在学界的研究继承阐释较多,而开拓创新不足。针对这一现状,郭湛认为仍要从教育入手:现有的学术研究与研究生教育紧密关联,享受国家诸多资源的学生们也应该意识到,参与回应时代需求的创新性研究是其对国家、社会的责任。
国之大者是实实在在的抓手
深耕哲学教育与研究数十年,郭湛现在会问自己、也在问学界:面对时代之问、世界之问,我们现阶段的研究够不够?
自高中时代起,郭湛就积极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直到十几年后研究生毕业留校时终于如愿。几十年中一直专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的研究,早已过古稀之年的郭湛,仍对国家、社会、青年的发展有着诸多的思考和期望。
郭湛一直要求自己的学生在学术思考和写作中要“窥天机、接地气、说人话“,现在这同样是我们国家和社会要做的事情。他认为,人们之所以认为大道理空洞无用,就是因为大道理往往讲得浮于表面,不尽深入;讲得机械化、一般化,脱离现实实践和生活基础,导致理论叙述空泛。理论与实际、认识与实践、哲学与生活的结合,是我们需要不断实现的、具体的、历史的过程。
在离开教学一线后,郭湛仍不断全面、深入地思考当前中国的大学教育。他认为要承认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也要看到进步。要解决问题,核心是思考如何促进和达成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这个基础上,反思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反思时代,反思教育状况,进而思考我们的时代、国家、社会需要我们做什么样的研究。
郭湛从方法论的角度提出,青年要在实践过程中抓要点,从整体出发,把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关系贯通起来,从个体、群体与整体上把握自己所处的位置,将自己的所作所为融入到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中。
不断变化发展的时代和世界,不断提出新的时代之问、世界之问。郭湛深切感受到,研究和回答时代之问、世界之问的接力棒,正在从老一辈学者手中传到中青年学者手中。“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历史和文化的进步,让我们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期待。
如今,不论从学术贡献上说,还是从人格品质上说,郭湛已然是一位大学者。他从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中走出来,并把自己融入到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宏大叙事中去,积极承担着个人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我们不仅仅是一个人,还是社会的人,是国家和民族的成员,我们对这个国家与民族的前途都是有责任的。”这就是他的人生信条,也是对青年的殷殷期盼和教诲。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离退休工作处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