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团队
首页 > 教师主页 > 魏德东 > 个人简介
魏德东

职称:教授

教研室:宗教学

邮箱:wdedong@ruc.edu.cn

个人简介

魏德东,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国际佛学研究中心主任、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教授,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公益文化促进(心性关怀)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教育经历

1994.9.—1997.7. 博士学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博士论文:《佛教唯识哲学要义》,导师:方立天教授。

1991.9.—1994.7. 硕士学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导师:方立天教授。

1982.9.—1986.7. 学士学位,南开大学哲学系。

工作经历

2002.2.— 至今,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1997.7.—2002.2.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1986.7.—1991.7.天津社会科学院《道德与文明》杂志社。

其他工作经历

2016.8-2019.8. 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

2007.9-2008.8. 美国贝勒大学宗教研究所博士后。

2000.9-12. 美国得克萨斯州佛教学院讲座教授,教授“唯识学概论”。

1999.3-8.  美国休斯敦大学社会学系访问学者:美国学术团体理事会(ACLS)

中国学者发展基金项目。

主要开设课程

本科生:宗教与当代社会、Chinese Religion and Society in the 21st Century;

硕士研究生:宗教社会学研究,唯识学概论;

硕士留学生:Sociology of Religion、Chinese Religion and Society;

博士研究生:宗教学名著研读。

主要科研项目

2023—2025.负责人:我国传统宗教中国化历史经验既有典范性研究成果的欧美传播: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英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基地重大项目。

2023—2024.负责人:全球心性关怀与身心健康实证研究,横向项目。

2011—2020.负责人:中国宗教调查,中国人民大学连续调查项目。

2009—2012.负责人:公共物品供给视角下的中国农村居民信仰选择行为理论与实证分析(管理科学部7097313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1999—2000.负责人:20世纪中国唯识思想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课题。

1996—1997.负责人:佛教唯识哲学研究,香港中文大学教育与社会科学应用研究论文基金项目。

主要论文

2021, “A Syncretic Innovation in Chinese Buddhism: Animal Release Rituals in New York City”, in  Chinese Environmental Ethics: Religions, Ontologies, and Practices , Edited by Mayfair Yang, ROWMAN & LITTLEFIELD.    

2016, 魏德东、王卫东:《引导与适应: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宗教调查报告2015”》,北京:《宗教蓝皮书:中国宗教报告20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Dedong WEI & Zhifeng Zhong: A Humanistic Theory for the Study of Religion,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of Religion a Rodney Stark Reader , Baylor University Press.

2015, 《宗教不自由与宗教发展》,收入《法治的局限与希望》, 台北:元照出版公司。

2014,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the Core Driving Force of Religious Charity, in  CHRISTIANI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CHINA,  Hong Kong by Amity Foundation.

2013, Dedong WEI & Eric Liu: Religious Involvement and Depression: Evidence  for Curvilinear and Stress-Moderating Effects Among Young Women in Rural China, Journal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 ,Summer 2013,Volume 52.

2010,《宗教社会学的范式转换及其影响,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

第5期。

2009,《从边缘走向中心——中国宗教社会科学前沿报告》,《中国宗教报告2009》,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当代中国宗教红市的发展——以生活禅夏令营为中心》,《宗教社会科学》第1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Social Science of Religions: Connotation and Value, BEIJING: Journal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 Vol2, No.2, 2007.

2005, Buddhist Ecological Ideas and Practices, TOKYO: Dharma World , Vol.32:14-20.2005.

2004,《宗教市场论》,《宗教研究》第1期,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美国宪法中的政教关系原则及其实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2003,《方立天教授学术思想述评》,《高校理论战线》2003.4

2002,《二十世纪西方唯识学研究回顾(译文)》,北京:《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4期。  

2002,《论佛教道德的层次性特征》,天津:《道德与文明》2002年第6期。

1999,《论佛教唯识学的识转变论》,台北:《中国佛学》1999年第1期。

1999,《论佛教唯识学的对象理论》,昆明:《思想战线》1999年第4期。

1999,《佛教的生态观》,北京:《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

1999,《论谭嗣同的成仁理念》,台北:《哲学与文化》1999年第8期。

1998,《唯识的因明论证》,北京:《佛学研究》1998年。

1998,《论佛教唯识学的转识成智》,北京:《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4期。

1998,《论施韦泽的“敬畏生命”理念—兼与佛教不杀生戒比较》,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1997,《论智者大师的“一念”思想》,台北:《宗教哲学》第4卷第2期。

1996,《论黑格尔的哲学上帝观》,昆明:《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

1996,《台湾的佛教与政治》,北京:《读书》1996年第12期。

1994,《科学的?宗教的?》,北京:《读书》1994年第1期。

1990,《反传统主义与保守主义----五四精英传统道德观论略》,天津:《天津社会科学》1990年第6期。

1989,《陈亮的义利观》,太原:《晋阳学刊》1989年第3期。

主要著作

《辩中边论释译》,上海:东方出版社2019.5;台南: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

《宗教的文化自觉》,民族出版社,北京,2015.2

《为宗教脱敏》,民族出版社,北京,2015.2

《世界宗教万里行》,民族出版社,北京,2015.2

《佛教唯识哲学要义》,台湾: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1。

主编著作

魏德东 张世坤主编:《思想的探险:哲学的十三堂课》,人民出版社 2018.

WEI Dedong and ZHONG Zhifeng:  Sociology of Religion  :   A Rodney Stark Reader ,

Baylor University Press, 2015.

WEI Dedong and ZHONG Zhifeng:  Sociology of Religion  :   A David Martin Reader ,

Baylor University Press, 2015.

ANDRE VAN DER BRAAK, WEI Dedong and ZHU Caifang:  Religion and Social Cohesion  : Western, Chinese, and Intercultural Perspectives , Amsterdam: UV University Press, 2015.

李灵 魏德东主编:《基督教与当代中国道德建构》,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7。

夏坝·降央克珠 魏德东主编:“国际佛学论丛”第1,2,3,4辑,北京: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

夏坝·降央克珠 魏德东主编:“佛学论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韩文科 魏德东主编:《教育 宗教 慈善:第三届宗教与公益事业论坛文集》,兰州: 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

张士江 魏德东主编:《中国宗教公益事业的回顾与展望》,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

主要学术活动

2011年起,发起创办“国际佛学论坛”,迄今举办9届。

2007年起,发起创办“宗教与公益事业论坛”,迄今8届。

2004年起,发起创办“宗教社会科学年会”,至今18届。

2004年—2021年,发起创办“中美欧暑期宗教学高级研讨班”,合计17届。

2004年—2016年,《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魏德东的宗教评论”专栏作者。

主要奖励

2005,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

2004,北京市第四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人文组一等奖。

2003,第8届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研成果论文一等奖。

1988,第8届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