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第一课:”哲学院党委书记石德才为2025级新生讲党课
日期:2025-09-099月7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党建“第一课”新生入学教育活动在通州校区叶澄海楼G027教室与中关村校区立德楼1002教室同步开展。哲学院党委书记石德才讲授专题党课,学院全体2025级研究生新生参加活动。
石德才书记在通州校区讲授专题党课,2025级硕士新生线下参与学习
2025级博士新生在中关村校区现场通过腾讯会议参与学习
石德才以“传承人大精神,赓续红色血脉”为主题,通过回溯学校从陕北公学一路走来的红色历程,以及哲学院的发展脉络,引导全体研究生新生读懂校史中蕴含的使命担当,在历史传承中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为新的学习阶段中的成长与发展锚定精神坐标。
“中国不会亡,因为有陕公”,石德才生动讲述了校史中的红色记忆,再现了在党和国家的每一个历史进程中人大师生的奋斗情景。1937年“七七”事变后,为造就成千上万的革命干部,满足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需要,党中央毅然决定创办陕北公学。“陕北公学”这一校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荣教育传统,延续了中国公学之精神,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缩影。石德才介绍了陕北公学的办学宗旨与培养目标、教育方针、教学工作原则、教育内容等,回忆了建校初期白手起家、筚路蓝缕的艰辛历程,在党中央的全力支持下组建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历史,让同学们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史中领悟陕北公学的红色血脉。
随后,石德才沿着历史脉络,梳理了学校从华北联合大学、北方大学、华北大学到中国人民大学的演进历程。在华北联合大学时期(1939-1948),学校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的一支教育兵团,一支铁的文化纵队”,在日寇冬季“扫荡”中一边开展游击战争、一边坚持国防教育;北方大学时期(1945-1948),以“实事求是、团结友爱、耐劳朴素、活泼愉快”为校风,先后开办开设七大学院和两个研究室,输送了2000余名各专业干部;华北大学时期(1948-1949),秉承“忠诚、团结、朴实、虚心”校训,圆满完成“为全国解放培训干部”的历史使命,孕育新中国一批各种类型的高等院校。
石德才重点解读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发展历程与精神传承:建校初期(1949-1970),学校根据党和国家建设的需要设立并调整学科专业,开辟工农知识分子培养新路;改革开放时期(1978-2012),1992年确立“实事求是”校训,在时代浪潮中快速成长;进入新时代(2012年至今),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建校80周年,肯定学校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独树一帜”,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学校考察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勉励学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为学校发展指明方向。
从1956年哲学系创立,到2005年哲学院成立,再到近年来哲学学科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教育部首批“强基计划”和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人大哲学院形成了覆盖本、硕、博及留学生的完善培养体系,累计培养8000余名优秀人才。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当下,人大哲学院始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哲学学科建设之路。
传承红色基因,承担历史使命。石德才对新生提出三点希望,勉励同学们积极应对挑战,坚定自身选择,获得成长与进步。一是科学做好职业规划。当前人文社科领域就业形势面临一定挑战,同学们更需构建清晰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尽早确定个人发展目标,主动关注行业动态,提升实践能力,在持续努力中为未来职业发展夯实基础。二是在探索中增强自信。同学们要敢于自信地分享个人见解与创新想法,主动探索知识边界,树立问题意识,充分用好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科研平台与学术资源规划助力学业发展,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提升自我,进而展现出一流大学优秀学子应有的风采。三是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同学们要保持活跃的精神状态,积极尝试,拓展人际交往圈,接触多元领域,抓住发展机遇,充分发挥个人优势特长,在实践中探寻兴趣方向,始终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挑战。
会后,党团学办公室主任卫一帆为新生们讲解了党员发展流程,着重介绍了党员发展过程的各个关键节点,明确了申请入党、入党积极分子的确定和培养教育、发展对象的确定和考察、预备党员的接收、预备党员的教育考察和转正各环节的要求和注意事项。卫一帆强调,选择申请入党是一件严肃而光荣的大事,希望大家在未来日子里努力学习,提高认知,端正动机,坚定信念,接受考验,付诸行动,在实践锻炼中不断成长,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决心和担当,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文:张建一 2025级硕士生2班党支部
图:吴宏骏 2025级硕士生1班党支部
宁宏宇 2025级博士生2班党支部
冯 源 学生会宣传部